张洪霞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清泉代屯小学
[摘要]伴随着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正经历着巨大变革。作为年龄尚小、心智未熟的小学生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中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叛逆性明显、心理脆弱化、过于偏激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复杂的,然而作为教师应该加强主动维护小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的意识,寻求教学方法,采取妥当措施处理好同学关系,尊重、培养、教育学生能够和谐友好的相处,携手家长共同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质环境。
【关键词】心理卫生教育 小学生 同学关系
百度百科中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小学生心理卫生健康长期以来是家长和社会所谈论和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媒体上也时常曝出关于校园欺凌、学生厌学出走、逃课畏学的问题,挖掘问题根源是多方面的。[ [1]张先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J].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版)(7):2.]不仅是学生本身心理问题,也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问题等。本文主要以小学生的同学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为切入口深刻剖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且提出维护小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的对策和措施。
一 、认识学生交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感到自卑,拒绝交流
自卑是人际交往中问题突出的一块绊脚石。许多同学对于自己时常没有信心,比如某同学成绩倒数,在和那些成绩靠前的同学交流时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感到羞愧、不适、迷茫,会主观臆断认为别人看不起成绩好的同学瞧不起自己,拒绝和其他同学沟通,封闭自我。这些自卑的同学往往独来独往,在原则上奉行互不相助,个性孤傲,把自己蜷缩在孤独的牢笼里,最后产生严重的沟通障碍。
2、怀疑心重,诋毁同学
少数同学心胸狭小,具有极强自尊心,在和其他同学交往时会表现的很小心眼。比如,在班级内部要求自己几个要好的朋友禁止和他讨厌的同学来往,在小学生中常用的是“某某,你不要和他或她玩了,不然我们绝交”诸如此类的话语。这些同学对任何事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一得知有悄悄话的事情就马上怀疑到自己身上,歪曲其他同学的想法,背后甚至会说其他同学的坏话,造成交往的隔阂。
3、嫉妒他人,脾气暴躁
在小学中最为常见的交往问题就是嫉妒他人,看不得别的同学比自己,经常和其他同学攀比一些和学习中心不相关的东西。比如攀比同学之间的名牌穿搭,向其他同学炫耀家庭条件等。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也经常摆出高傲的姿态,表现得霸道且蛮不讲理。而当嫉妒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怨恨同学,脾气上经常为一些交往中的小事而大为生气、甚至暴躁出手,受不得半点委屈。这些同学并不受到其他人的欢迎,自身又交往不到真心的伙伴,性格上表现得愈发怪异。
二、探究交往障碍成因,深刻剖析心理问题
1、家庭教育缺乏规范,忽视孩子心理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许多家长在把送到学校之后,就把全责落在了老师身上。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悉数归咎于老师没有教育好,却很少反思自身的教育规范问题。事实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社会发展极其迅速,很多家长的确寄托了全部希望在孩子身上,从小把自家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教师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但是教育有自身独特的道路,很多孩子整日的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成为学习的奴隶,严重缺少了人际交往的机会,在交往技巧上也是极度匮乏,自然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内敛心理和孤独感。一些家长过于溺爱独生子女,致使学生在同学交往中总是表现出高傲的姿态,最后造成孤立无友,同学关系恶劣的结果。
2、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
在学校和社会仍然注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背负着教学成绩的压力,[ [2]张桂芝. 教师职业压力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目前依旧是更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心理卫生健康的培养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教师主要采用批评式教育,学生经常产生慌张、自卑、羞愧等心理,加上小学生仍处在心智不成熟、思辨能力不够的阶段,因而导致学生时常陷入交往的困境,造成学生痛苦自抑、焦虑失意的后果。教师一些不恰当的批评言语如“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还不会”,诸如此类的打击教育会带给学生无形的压力。长期发展下去,会致使学生自我封闭的消极行为。从宏观环境上来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教师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还比较淡薄。[ [3]常向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J]. 数码设计(上), 2018, 000(004):221.]
三、正确处理好同学关系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1、开展心理卫生教学,指导同学交往细则
教师作为学生的指路人,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掌舵者的领导作用。为维护学生心理卫生,教师要增加开展心理教育的班会次数。对学生进行基本心理卫生知识普及,疏导学生不良心理问题。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趣味问答游戏让小组内学生参与交流,设立开放式答案,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并收获合作成果,从而感悟团队沟通的魅力。在同学交往细则上,确立规范,例如告诫学生要诚信交往、大度交往、男女适度交往,做到平等友好待人,健康积极向上。此外还可以任命几位心理辅导员,负责调解同学关系,促进班级团结。教师立下交往准则的同时,也可以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譬如当某个同学动手打人时要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和惩罚,营造班集体和睦融洽的氛围。
2、培养团体精神,促进同学关系
莎士比亚说:“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它们紧紧地团结在你身边”团体是个人成长发育的摇篮,也是培养关系的良好途径。校内尽管有各式各样的文化或艺术活动,但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其实并不容易投入其中,更有效的方式是以班级为单位举办集体活动,开展一些需要所有同学协调互助的游戏。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受自我价值,增强信心。如教师可以举行班内拔河活动,还可以组织班级体外出春游或者参观博物馆,也可以安排所有同学参加校内朗诵或者其他表演项目。注重培养团体协调合作的精神,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好矛盾,学会互相谦让,真诚沟通。人更容易在考验中成长,而一起经历考验的的人关系更容易再上一层楼,因而团体精神的培养是一种十分必要且有效的方式。
3、妥善处理学生矛盾,维系良性同学关系
任何一段关系中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同学关系也是如此。交往到一个好朋友容易,一直维持良好的朋友关系却困难的多。许多或在一开始与某个同学交好,但随着交往的深入,时而会爆发激烈的冲突和矛盾,最后造成决裂的局面,甚是苦恼。作为教师应该及时了解矛盾源头所在,分析并评判矛盾双方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以平等的姿态切身考虑双方的错误并告知。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对错是次要的。教师应该始终围绕维系良好同学关系的中心,公正调解,深刻铭记良性的同学关系是保障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的基础。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仍就突出,而克服小学生自卑、孤独、嫉妒、偏激等不良心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时刻关注同学关系的发展动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维系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发展。必要时采取家校联合的方式,以平等的姿态,细致认真的态度妥善协助家长为学生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