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林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 430205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理念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逐渐朝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尤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重要转折点,学校唯有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全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崇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远大的理想信念等,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究。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时代的进步发展使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个性生成。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教师要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德育目标的有效树立前提下,针对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不同方面创新教学形式,帮助高中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加强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面对核心素养下的“立德树人”要求,德育已经逐渐超越智育,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全面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助于推动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人格、信仰,但依然不够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对高中生思想道德进行约束的重要途径,也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途径。其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不仅要强化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良好的心理状态等。因此,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最后,有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教育必须深化、落实德育工作,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加强高中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并将其与文化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到一起,是推动核心素养落实的必然选择。
二、高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受应试教育影响,有的学校仍比较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育人教育。学校层面尚且如此,教师自然也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成绩的提升上,而不会投入更多精力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上。而且,在如今的高中教学中,不少教师将教书和育人分割成独立的方面,使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部分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也只是喊喊口号,并没有深入贯彻和落实德育教育的要求。
(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高中阶段的学生尚处于青春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处在发育成长的阶段,同时这一时期学生的自制力还有待提高,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相关资料表明,近些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总人数已经占到全国犯罪总人数的70%。14~18岁的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总人数的70%,而且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造就了不同的社会风气。
三、普通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策略
(一)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德育教育中,与传统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高中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先对以往的德育教育模式进行革新,借助新媒体技术,将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联系,携手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使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而言,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高中学校可尝试推出“线上”的德育教育视频,并将线上的视频与线下的说理教育相结合。线上视频是新媒体环境下衍生出的一种新事物,它通过虚拟的形式,为学生带来真实度较高的体验。学生对这种形式的教育接受度也比较高,相比传统的说理德育教育方式,线上视频具有很明显的优越性。因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可以积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意识。学校可以巧用新媒体的强大虚拟功能,借助官方微博、QQ、微信等学生常用的社交软件来传播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接受德育教育。
(二)有效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内化道德素养
在高中阶段德育的开展中,为避免出现形式化和理论化的教学问题,教师要积极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德育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在德育知识渗透和落实中实现知行合一。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可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改变过去理论式的说教教育,在给学生传递感恩思想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感恩德育实践活动,明白何为感恩,为何感恩,感恩的意义价值所在,在日常生活中将感恩理念践行到底。教师在此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实际生活寻找感恩事迹,并用文字将感恩行动过程记录,或者在实际活动中表达对父母同学和身边人的关心及热爱。通过这些多样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学生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爱意,始终以感恩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这有助于实现德育价值的升华和内化。
(三)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课程的难度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负担明显地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心理素质不够强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疏解学生压抑的情绪,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高中班主任在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在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进行有效的疏导,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心理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形成正向、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尽快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例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设置一个心理问题信箱或者是心理问题咨询点,不需要具体的办公地点,目的是给学生一个诉说心里话或者是释放心理压力的地方,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严重的后果,班主任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并做详细的记录,与学生进行坦诚的交流,以便让学生卸下心理的负担,让其振奋精神,获取学习的动力。而对那些不愿意和班主任或者同学进行面谈的人,可以把自己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投放到信箱当中,教师每天要及时地开信箱,通过这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分析并解决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及时的帮助学生缓解因问题而产生的压力,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需要充分的专注和重视,以此不断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思想,更加轻松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结合高中阶段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从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发挥引导作用;营造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品质;有效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内化道德素养;联合家长的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实施因材施教等有效的德育策略入手,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琼芳.刍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及方法[J].才智,2020(16):164.
[2]张忠.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及方法讨论[J].学周刊,2020(02):157.
[3]赖德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及方法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74-75.
[4]尉迟欣.德育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效性研究[J].名师在线,2020(33):73-74.
[5]张慧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德育教育研究[J].中国报业,2020(2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