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和谐德育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2期   作者:张少萍
[导读] 德育,是指一切有目的和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道德政治和思想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的活动,可以将社会规范与责任、社会思想道德内化于思想深处的一个过程
         张少萍
         坪山区六联小学  广东普宁  518118
        
        摘要:德育,是指一切有目的和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道德政治和思想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的活动,可以将社会规范与责任、社会思想道德内化于思想深处的一个过程。而深化人们的德育意识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但是在进行怎样将新的教育理念和以新教育理念为基础所形成的和谐德育进行深刻探讨的过程当中,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层次有所促进。
        关键词:尊重;德育;主体发展;和谐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需要以和谐德育作为社会群体发展的首要需求,这个过程也需要具有统一性和全面性。要将受教育的群众的身心发展作为首要基础,从而打造和构建联系紧密的德育教育体系,使得每个教育的小部分之间产生和谐共振的效应,这样也能促进小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成长。相对来说在德育教育体系当中,主要地点在学校,学生则是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教师既作为主体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教师的德育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可以得到良好的成长,同时也促进老师本身德育程度的层次。对德育学习主体的尊重是实现良好教育的关键点,在这个基础之上老师应该相当程度上要更加尊重学生的看法与想法,不强加自己的德育理念在学生身上,应该去用一种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走上一条正确的德育之路。在初中高学生的教育过程之中,由于学生本身要学习的考试科目过多,学习的难度也使他们可能难以跟上进度,因此初中高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并不轻松,并且会随着本身的成长产生一些生理的负担,这些多重压力,如果任由他们压抑在心中,那么就会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成长,因此老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必须要予以足够的关注,去进行更多朋友式的正常聊天以及伴随着心理疏导,这样才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成长压力问题并且拉升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才能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以及良好的德育教育。但是在多数的教学课堂中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并非如此,因此想要进行合适而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须要用到一些关键技巧。
        1 宽容学生的错误
        宽容也可以说是一种尊重,老师虽然作为师作为成长的引路人,但是从核心本质上来讲,老师的地位与学生是一样的。某些时候学生的错误并不代表他们的道德品质恶劣,而是由于年龄过小没有得到同等层次的教育,因此难免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老师的宽容展现的是自身不以势压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反弹的心理。很多时候处于一个同等地位的包容心更加可能对学生幼小的心理形成巨大的改变。以往大多数老师更加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有偏向性的心理,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而当今的教育理念更加提倡的是在宽以待人方面一视同仁,也可以说是“尊生重教”。不管学生的成绩好坏,都要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从而找到德育教育的关键点。
        2 信任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由于先天性格、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等等的不同,可能他们自身在自我形成的三观与世界观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他们在兴趣爱好、处事态度、智力优点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去深刻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予以相当程度的尊重与认同,使得学生在各自的性格上发挥其最有利的优势,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之中时常可以发现一些特别的案例。


        案例1:学生在刚进入初中时期时,刚好到了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发生重要转变的阶段。有些学生在小学时期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健谈,也与周边男性女性的小伙伴都能够打成一片,但是到了初中生理年龄转变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学生会觉得自身全是缺点与毛病,没有一点优点,而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同学们也以他自身所表现的模样做出一些玩笑似的嘲讽,这也加深了他们心理的压力。因此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之中,这些学生往往会感到自卑而压抑,觉得自己语言中的优秀者相比起来会自惭形秽,从而导致他们产生很多交往与交流方面的障碍。宣誓不敢与周围的同学有过深的交流与接触,然后慢慢变得封闭自身,不敢在上课的时候大方大胆的回答问题,慢慢的就失去了自信,并觉得自己根本就不能做到。像这样的情况老师应该更加仔细的留意学生作出适当的观察,要在上课时间多向这样的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更多的鼓励,课后对学生做朋友式的心理疏导。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久之后,这少数几个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就会慢慢的变得自信,敢于去大方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够良好的与同学产生交往和交流。这个案例也可以说明老师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适当的应对措施可以使在学生身上的德育教育获得巨大的成功。
        3 发现学生闪光点,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每一个学生生来都有自身独有的优势与特色,可能在他们这个年龄段难以发现,所谓当局者迷。而老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是很容易发现学生的这些优势的,这就叫旁观者清。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的每一个所作所为都有可能对学生形成巨大的成长影响。必须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细致的去发现他们各自所带的闪光点,并且帮助学生扬长补短。
        案例2:在每个班上总有几位学生喜欢在课下追逐打闹、横冲直撞。这些学生的特色就是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并且心性格心理都处于活跃的状态。老师没有采取直接阻止学生追逐打闹的做法,而是看到学生身体素质上的优点,引导他们去参加各方面体育训练和竞赛。学生们却不敢相信自身有这方面天赋,经过老师的多方面鼓励,他们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后来这个老师也获得了教育方式的成功,这几个学生成为了体育运动的健儿,获得了很多运动奖章。但是过去面对这种情况,很多老师的处理方式就是对学生做出一些言语上的批评,在功利性的教育模式下学习成绩是主要,学生的良好学习成绩可以帮助老师评获职称升职加薪,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教导方式就是把时间花在学习上面,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感到由内而外的压抑,也得不到充分的释放。不仅德育教育的效果降低了,还影响了学生的身心成长,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去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4 结束语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共识的基础,也是一种中华文明传承5000年的优良美德。作为老师不应该使自身站在地位的制高点,而是要给予学生充分平等的待遇,并且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认同,也要帮助他们挖掘自身优点,这样才能获得德育的成功。
作者简介:张少萍,女,1981.3,汉,广东普宁,本科,坪山区六联小学,518118
        
        参考文献:
        [1] 李四. 浅谈初中德育一体化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 中外交流, 2019, 026(012):55.
        [2] 方琪.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J]. 课外语文, 2019, 000(006):195-196.
        [3] 李彦忠.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和谐德育建设[J]. 语文课内外, 2019, 000(015):2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