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例谈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2期   作者:马尚龙
[导读]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马尚龙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城关中学 433300
        摘要:“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个人修养及社会关爱。不同学科在核心素养方面有着一定的区别,以历史学科为例,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虽然明确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但在如何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与思考,以此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围绕核心素养来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高中历史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公民文化素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掌握历史知识,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最终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未来适应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社会实践以及学习成长过程之中的道德品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思想,是学生社会实践的关键品质,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历史理解、史料实证、历史价值观、时空观念以及唯物史观。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依据,明确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以及出发点。着眼于整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主动渗透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及思想品质,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无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比较消极及被动,学生的能动性较差。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及沟通,个人的学习成绩大打折扣。这一点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对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反其道而行,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确保学生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人生三观,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反省。
        二、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很多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时空观念较为淡薄,很容易把一些历史事件和时间弄混,无法将历史事件、人物、背景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思维导图可有效解决此问题,它能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发展脉络,找到历史人物、事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知识,抓住时空线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巧妙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找到时空线索,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课时,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当时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春秋时期各个思想流派的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笔者根据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了一幅树状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主要包括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要内容,然后根据思维导图给学生讲述几个主要思想流派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中清楚地看到几个思想流派的主张,知道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社会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从而使学生的时空观念得到有效增强。

又如,在教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各个朝代制度的特点设计成思维导图,并将重要的制度以突出的方式标注出来,启发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认识,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表现形式及深远影响,以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高效实现。
        (二)深化课堂总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属于一门传统文史类学科,在高中教育阶段中的地位一直至高无上。一堂优质的课程是需要抓住课堂中的每处细节,教师在历史课堂开个好头加上中间讲课环节的精彩内容,只能说明这堂课才成功了一半。教师往往忽视最后的环节,到了结束部分草草收尾,明显降低了整堂课的教学质量。结课环节非常重要,教师在这一部分更要下功夫花心思,在课堂收尾环节做好课堂总结,将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一起回顾课堂上的知识要点,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再次加深印象,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整节课的历史知识,将自身体会和对事件的感悟得到升华。历史学科的内容精彩纷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其趣味性,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更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善始善终才能有效提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课堂收尾阶段可以选择引用相关历史故事作为课堂总结的点睛之笔,选择历史故事时,要结合本堂课所学的教学内容以及重点难点部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关问题,留有悬念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在课下能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历史的真实考究与学习,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史事资料、名著以及历史专家发表的见解,来丰富自己的专业历史知识,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为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老师在历史教学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不仅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规律相符合,还要和历史学科发展规律相符合。“唯物史观”不仅可以和现代的发展相吻合,还和历史中的“史观”相符,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唯物史观,可以清晰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进而才可以从历史当中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看清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
        例如,在进行“工业革命”教学时,老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怎样看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提出这一问题后,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还可以让学生从本质看问题,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根据唯物史观可以得出生产力可以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工业革命也正是因为有了生产力才有了改变,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推动工业革命的进程。在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中,经济和上层建筑都有着密切联系,没有出现脱离现象。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政治方面的资产阶级,文化方面诞生了文艺复兴等。也正是因为这些事物的发展,才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所以,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老师需要注重教学课堂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进而让学生在“唯物史观”当中找到自己学习历史的方法和途径,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结束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和智慧性的工作,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不断发展、创新教学模式,为不断优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志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文理导航(上旬),2020,{4}(09):44.
[2]周进.高中历史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情感读本,2019,{4}(36):72.
[3]毛芳.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祖国,2019,{4}(22):176-177.
[4]孙莉.高中历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4}(09):8.
[5]费美林.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4}(08):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