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蒙
浙江省温州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 325000
摘要:家庭是儿童教育的起源,儿童社会性发展开始于家庭,儿童在生命最初始阶段的人际交往、社会规范认知、社会角色扮演等,都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是儿童生活生长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都影响着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实质上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的社会化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父母教养和幼儿社会性的概述,然后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教养方式 社会性发展 影响 教育启示
家庭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生活环境,对于人们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深刻而持久,家庭中的成人由于文化传统自然形成了教育责任。家庭有着特定的教育环境,具有强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权威性、鲜明的针对性、天然的连续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灵活性。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调适亲子关系向家庭中的儿童传递着一定的道德思想、行为规范等,使儿童逐渐掌握一些做人的道理、与人交往的方式、获得一些知识、并且形成一定的个性,并具有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下文中,将基于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不同社会性的发展情况,来阐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总结出新的教育启示。
一、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简述
社会性就是综合社会心理以及社会交际等基本社会技能的综合说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化。在幼儿教育中,儿童的内心初步确立为集体生活所必须的“相似性”,即形成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而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对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也是有着不同的影响,常见的四种教养方式: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
二、 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民主型教养有利于幼儿尽早融入社会
在父母教养中,民主型就是让孩子自己做主,不轻易对孩子进行指责,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独立而有自信的人。所以在社会性发展中,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的儿童更容易和他人相处所以能很早的融入社会。
(二)溺爱型教养不利于幼儿自控能力的提升
溺爱就是过分的对幼儿进行过多的宠爱,其中娇宠的教养方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式。“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父母对孩子的干涉过多,束缚了孩子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活动。所以孩子表现的常常怯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较弱,对事物缺乏兴趣。对小孩百依百顺,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因而使得孩子养成了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幼儿行为表现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当时的满足,缺乏自信、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三)放任型教养幼儿容易缺乏责任心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这类父母存在着典型的角色问题,他们或性格内向或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或社交能力差。
另一种放任是对子女过分的宠溺和宽容,使子女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自己的社会责任模糊不清,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结果,不合理的需求不断增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四)专制型教养幼儿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父母教养中,专制型教养也非常常见,专制就是进行严格的控制教育,专制型这类型的父母对幼儿时常表现出缺乏热情的,否定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幼儿的愿望和要求,父母会要求幼儿遵循自己的规则做事,对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又表示不满,甚至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父母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的出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涉,过分保护,从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幼儿常常容易形成自卑、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长此以往,将会与家长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
三、教育启示
(一)要重视民主的尺度
父母应该认识到科学、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学期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拓展学前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学会尊重学前儿童的观点和诉求,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于自我纠正和反思;引导孩子在涉及自身需要做出选择与判断的事情上,学会自我判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培养孩子的良好自我意识和自主决策能力;养育与教育过程中更多的以正面引导与表扬为主,创设孩子不断获取成功和获得表扬的机会,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只有科学、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才能促进学前儿童良好的社会化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成功的“社会人”。
(二)注重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个体身心健康成长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能盲目的对孩子溺爱,因为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关系到个体良好情绪情感的建立、社会规则规范的获得、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价值态度观念的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等,是个体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适应社会,自立自主的必要条件。所以盲目溺爱不利于孩子在社会中自我控制的培养,而家庭作为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作为学前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必须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寻求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措施。
(三)要重视母亲参与幼儿教养
要重视母亲在幼儿教养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意义。通过对调查的分析发现,母亲的学历层次在善解人意、坚持果断维度有显著差异,学历在本科及以上水平的母亲,孩子在善解人意和坚持果断维度的得分越高。首先,母亲应该保障充裕的时间与孩子进行生活、游戏、交流;其次母亲应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养育与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的系统获得;第三母亲应更积极的扮演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关键角色,推动家庭家养方式保持民主型状态或趋向于放任且可控的状态。
(四)注重亲密亲子关系的建立
从宝宝出生,父母就应该和宝宝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彼此感情的联系,对于日后孩子的成长教育也是很有利的。出生不久的新生儿经常从父母那里得到抚爱,长大后往往性情比较温和、友爱、易形成信赖感。相反,如果新生儿得不到父母或看护人的亲近,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将会受到极大摧残,从而造成智力低下、性情粗暴、行为野蛮。因此,更加紧密与亲密的亲子关系也是推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积极因素。
作为孩子,他们需要的是快乐的童年,儿作为家长,我们更看重他们辉煌的未来,我们应从各方面来引导和培养孩子,只要我们父母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交往的机会,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养方式,相信孩子们会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担负起明天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于红军,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研究,中国证券期货,2012(04),第256页
[2]何明影,儿童亲社会性发展研究现状综述,现代教育科学,2015(02),第23页
[3]陈晓露,父母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自尊的影响研究, 教育导刊,2015(03),第34页
[4]廖红,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学业压力的影响,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04),第70页
[5]李永涛, 从家庭教养方式谈儿童自尊的培养,早期教育,2015(02),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