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石磷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丰富,它既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高度概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渐入人心,在这个背景下,抓住青年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如何让青年大学生能真正从本质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实性很强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大学是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摇篮,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传承创新以及对资本主义价值批判基础上形成的新时代中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当前意识形态的核心,有着重要的功能,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有着天然引领作用,是关于国家制度、社会追求、个人实现的最终价值认同,并且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是真实的、人民至上的,后者是虚伪的、资本至上的。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意识淡化
由于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的泛滥,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已经开始转变为关注个体发展,以及对世俗功利的非政治化、去政治化。同时,他们对于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特别的诉求,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虽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却不会特别地关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学生群体普遍比较认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浓厚兴趣和高度自豪感,但与此同时,青年大学生对于意识形态的内容有所忽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较弱。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了解,但是理解不深刻。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通常来自各种媒体,而对于高校举办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通常只是被动的接受,并未做到入心入脑。三是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不主动维护,很少能够体现主人翁意识。
(二)理想信仰缺失
坚定的信仰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我们的民族、国家和社会,如果没有信仰,就会没有方向、没有力量,从而失去希望。当代大学生身上少了些家国情怀,多了些儿女情,少了些持之以恒,多了些得过且过,少了些坚定目标、持之以恒,多了些遇到困难立刻退缩放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变,两级队伍局面被打破,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不小的冲击。
(三)崇尚多元文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必然会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很容易使部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变得不那么清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大幅度降低。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国家的人才。而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时期。在当今世界全球化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拥有较强的维权意识,更多的关注个人现实利益的实现,在心理上自主意识较强,不容易轻信听到的一切,对权威的说教不会简单地顺从,更愿意依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情况进行价值判断。同时,因为受到年龄、阅历以及知识储备等因素的限制,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价值判断能力还亟待进一步提高。
对此,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理论引导和行为示范,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明白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
(二)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
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多元文化的受众,辨别能力尚不成熟,很容易被各种文化媒介吸引和蛊惑,加之大学校园作为多元文化汇聚的焦点,并未形成相关的文化管理制度,各种文化鱼龙混杂,其中不乏一些低俗、消极的文化,正逐渐瓦解部分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了学校的校风、学风、校园气氛,也包括了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物化形态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精神的核心,正是以大学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凝聚师生、传承校风,推进建设和谐校园,是高等学校一切工作、活动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根基和源泉。
四、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带来了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多元的价值观碰撞,身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因为新潮、有趣而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西方的非主流价值观,很容易受到蛊惑或者误导。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文化渗透,他们利用其先进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网络、新闻出版媒介、影视音像制品等,对我国进行无形的渗透,企图对我国的文化加以支配和控制;另一方面,西方新经济自由主义、新功利主义、西方人权学说等思潮不断涌入我国,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遭受到空前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此情况下,一些对党和国家历史、本国国情并不完全了解的大学生,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困惑与怀疑,他们开始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觉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更值得倡导,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这种观点如不加以引导,对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后果不堪设想。
2、社会的影响
社会的转型,以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市场经济利益至上,彰显竞争、务实的思想,很容易使大学生误入歧途,滋生个人主义、自由至上的观念,从而淡化集体主义观念。同时,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反映在大学生身上就是追逐实用、追名逐利的实用主义,这会致使青年大学生只注重追求眼前利益,缺乏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主观因素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深刻认识
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的过程,便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个人价值观的过程。一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深刻、不全面、不系统,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并未深刻领悟。加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都是有差异的。相对来说,青年大学生通常比较接受贴近个人生活现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与自身利益联系较小的价值观念,认同度较低。
2、知行存在矛盾
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自身的实际行动存在一定差距,也就是知行不一。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仅仅停留在认知认同的层面上,没有上升到情感认同的高度。具体表现为既希望能为国家、人民做贡献,又非常担心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他们在行为表现得较为务实,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制度以及实践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必须抓住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关键点,就是使大学生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思想认同。
参考文献:
[1]魏泽文,王苏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生意识形态能力的不足与对策[J].未来与发展,2021,45(05):82-86+29.
[2]吴晨 著.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与践行路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