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代际传递效应研究——基于资本视角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王雅迪
[导读] 教育通过代际传递效应对子女的教育成就产生重要影响

        王雅迪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
        教育通过代际传递效应对子女的教育成就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不同视角研究教育的代际传递,分析各种资本与代际传递的关系,探讨影响教育代际传递的因素,总结我国教育代际传递效应的现状,并提出优化教育代际传递效应的建议。

关键词:代际传递;教育成就;教育资本
 

一、教育代际传递效应研究缘起
(一)文化濡化与代际传递
        文化濡化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提出的,其核心是指人特有的文化习得和传承机制。文化传承性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如果没有文化传承性,那么文化便无法积累。文化濡化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一般是指前代向后代有意识地教授和传习,或是以习惯力量由前一代向后一代遗传,前者谓之教化,后者谓之重染。而教化之中有一种是长辈以强迫推行的方式对晚辈进行教育,谓之濡化。[[]]
        事实上,文化濡化是在三个不同时间尺度上发生的一个古老且持续的过程:其一是“系统发生的时间尺度”,表现在文化实践对人类基因组的推动;其二是“历史的时间尺度”,表现在代际间的分布式协同共享对认知活动的转变;其三是“个人发生的时间尺度”,表现在掌握认知资源和进行教学活动。[[]]在此主要围绕第二种时间尺度,也就是代际间的协同共享对认知活动的影响进行探讨。文化濡化至少是两代以上的代际传递活动,因此它不同于横向的文化传播,而是一种纵向的代际间的文化传递。文化濡化是一个终身过程,人在母腹中便开始受此影响,中国古代就有胎教之法,但是重要的、大量的文化濡化还是在人出生以后进行的。从个体的生命进程来说,儿童时期是非常重要的起点,从此往后濡化机构便主要是家庭。
        “代”这一概念既可以从自然层面理解,也可以从社会层面理解。从自然层面来说,就是人类的祖、父、子的传承;从社会层面来说,是有相同特征的人群的集合。[[]]在自然属性层面,代际传递指的是父母的社会资本、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因素在家庭内部对子女的影响,子女对其进行继承并形成与父母大致相似的态度、能力、观念、特征和成果。[[]]本文所研究的教育代际传递是在自然属性层面进行的,在家庭内部传递,父母将自己的教育态度、价值观、教育成就等传递给子女,实现教育的再生产。
(二)科尔曼报告与教育代际传递
        1964年,美国通过《权利法案》奠定了全面废除南方种族隔离制度,实现种族平等的基础。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尔曼接受了对补偿教育和教育公平做调查的任务,他和他的团队对4000所学校60万名学生进行调研,对调研材料做了三个月的分析。1966年,科尔曼教授向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即众所周知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教授领导的团队在报告中提出了几点结论,其中讨论到学校效能和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认为家庭背景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造成黑人儿童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
        教育间的代际传递高效且明显,儿童在各方面与父母越相似,代际传递效应越强。子代能从父辈那里承接其积累的资源,传承父辈的道德品行、价值观念、优势资源等,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代际传递。子代可以利用父辈积累的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优势资源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期望。教育资本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资本,它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如父辈的受教育程度、获得的教育成就、从事的职业类型等,并且教育资本在代际传递间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经济都难以估量。教育代际传递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是父辈对教育的付出、秉持的教育理念及对子女抱有的教育期望。
        
二、从不同视角看教育代际传递
(一)各种资本与教育代际传递
        资本是用于投入得到利润的本金或财产,是创造各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社会综合资源的总称。资本可以分为制度和生产关系资本,经济资本是用来投资教育经费的家庭收入和资产,对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以家庭总收入和总资产来衡量家庭的教育资本。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贫富差距的加大,经济资本在教育代际传递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各种非物质资本理论也逐步出现。这些资本理论都和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形式的资本对教育代际传递机制起着不同的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者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作用。舒尔茨认为劳动者可以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自己的工资水平。贝克尔从微观角度分析和研究人力资本,他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舒尔茨的理论。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内在的健康与时间等。他还认为教育和培训在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育人力资本占着重要的地位。从宏观上来讲,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是国家和地区层面的投资;从微观上来讲,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是家庭层面的投资,是一种长时间持续性的投资。[[]]从孩子出生起,一般要经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使得被投资者也就是子女增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取得收益来回报家庭,不过这个回报不是立即的,而是有滞后性的。教育人力资本带来的有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知识效应是教育产生的直接作用,非知识效应包括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价值观、判断能力、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1974年提出文化再生产理论,文化资本是布迪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该理论具体回答了家庭因素如何转化为子女教育优势的问题,为教育的代际传递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化资本能培养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在学业表现上的欲望,这对他们取得学业成就至关重要。实现文化再生产的路径主要有三个: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教育期望是指父母对孩子所获学业表现和学业成就的预期。
        社会学家则从社会资本角度来研究教育问题,在我国,社会资本主要指的是“关系”。不同阶层的家庭拥有不同数量的社会资本,较高阶层的家庭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有为子女争取教育资源的机会和途径。目前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高阶层的家庭更容易通过调动其他社会资源来获得教育资源,很多研究结果也证实了社会资本在教育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研究认为基因遗传、家庭经济水平甚至社会政策等都是教育代际传递效应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大致分为内在天赋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
        内在天赋因素主要指天生的基因遗传对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作用。如Chen et al.( 2007)研究发现孩子和他养母在教育成就上有正向但是较小的相关性,但这位母亲却与她的亲生孩子在教育成就上有较强的相关性[[]];Bjorklund et al.( 2006) 研究发现天生的基因因素和后天的培养因素都对教育的代际传递效应有着影响,但基因遗传对亲生父子间作用更大,后天的培养对养父母与子女间的作用更大;Sandra & Paul( 2005)使用挪威数据研究了“苹果为什么落不远”的问题,提出家庭特征和遗传因素是影响教育代际传递的两个主要因素[[]]。
        外在环境因素包括父母职业等外在影响因素。邸玉娜( 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父母的职业性质和子女的收益率有很大的关系,体制内的父母通常利用人力资本来提高子女获取收益的能力,体制外的父母则通常利用社会资本来直接帮助子女提高收入水平。[[]]金久仁认为,家庭的教育意识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育代际传递。[[]]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会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潜能,使孩子有更大几率取得良好的教育成就。

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更愿意给孩子进行教育投资,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
]]
三、我国教育代际传递研究现状
        国内早期研究的是教育代际收入流动的测度,对于教育代际传研究开始的较晚,对教育代际传递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教育代际传递的整体状况趋势、教育代际传递的特征(性别差异、城乡差异、民族差异)、制度政策对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等。
        李春玲(2003)基于“中国结构变迁研究”的课题,调查了2001年11-12月的全国样本数据,对1940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作了系统描述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78年以前我国教育不平等呈下降趋势,197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而且家庭出身因素对个人教育程度的影响日益增大;30、40、50年代父亲受教育年限对子女的教育获得影响不显著,70年代以后父亲的学历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才开始显著。80和90年代,父辈的教育成就对子代的教育获得影响达到最高点。[[]]
        马骍(2014)基于对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调查问卷数据,对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代际流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6岁及以上群体的教育程度受家庭因素影响作用比16-25岁的群体更大,代际传递性更强。汉族26岁及以上群体的代际流动作用低于少数民族的同龄人群体,汉族16-25岁的代际流动作用高于少数民族的同龄人群体,不同民族同一年龄段的群体代际流动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青年群体的代际流动性有待提高。[[]]
        王学龙、杨文(2016)使用中国城市、农村、流动人口居民收入调查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RUMiC 2009)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精英教育体系对教育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精英教育体系放大了家庭背景因素对教育不公平的影响,降低了社会流动性,指出改善社会流动性的关键在于提升教育公平。[[]]
四、我国教育代际传递反思重构
(一)教育代际传递效应总结
        总体来说,我国的教育代际传递效应较为明显。教育代际传递好的方面是使下一代继承发挥父辈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代际传递不好的方面是教育水平不高的弱势家庭加固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人力资本上,在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方面,我们发现父亲受教育程度比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更大,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儿子受教育程度比对女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更大;在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方面,我们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费用呈正相关,但父亲受教育程度却和家庭教育投资关系不大。
        经济资本上,家庭收入经济水平对教育代际传递有着显著的作用,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制度方面的原因。家庭收入经济水平越高的父母在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资也越高,经济收入水平低的家庭可能会在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上受限,教育制度的不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弱势家庭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社会资本上,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户口学历差异较大,但未成年人的教育费用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城市户口比农村户口获得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汉族比少数民族同龄群体取得的教育成就更高。母亲的党员身份与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呈显著正向相关,父亲的党员身份却与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不相关。
(二)优化教育代际传递建议
        我国社会快速向前发展,有着复杂的国情和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因素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教育的不平等,影响了教育的代际传递机制。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优化教育的代际传递机制,促进教育公平。
        在家庭层面,要加强亲子的沟通,在交流中传达坚定的教育期望。亲子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恒心等品质。父母应该多参与子女的学习活动,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时间,建立亲子之间的依恋。父母要向子女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教育期望,表达对子女的关切和爱护。父母坚定的教育期望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爱和信任,感受到父母对他们学习能力的肯定。越坚定的教育期望,传递给子女的力量越大。因此父母应该增强对子女的信心,帮助子女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给予孩子更大的学习动力。
        在学校层面,要深化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教育的资源、制度和方法都影响着孩子的学业成就。教师既是孩子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特点的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人物。教师的鼓励批评与期望关注不断调节着孩子的自我认知,影响着孩子的学业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问题上,学校和家庭应该步调一致,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努力。学校要聆听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想法,并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传授给家长专业的教育与心理学知识,指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使他们走出家庭教育困境,使教育代际传递发挥更好的作用。
        在社会层面,首先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是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和保障,要想实现当前的各项教育目标,就要建立良好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目前我国GDP中教育所占比重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应该加大财政性教育支出,以确保教育平等。其次,政府应该公平配置教育资源。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促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配置和环境,分配良好的教师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教育代际流动性更低,尤其是西部地区。政府要保证落后地区及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权力,减轻居住区域和户籍制度等方面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让不同阶层家庭的子女都能相对公平地获得教育资源,让教育真正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利器,促使教育代际传递效应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钟年.文化濡化及代沟[J].社会学研究,1993(01):78-83.
[2]王姝彦,申一涵.认知整合与文化濡化[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42(02):29-35.
[3]梁梦倢.子代教育期望及教育资本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8):64-66.
[4]池丽萍,俞国良.教育成就代际传递的机制:资本和沟通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1,32(09):22-28.
[5]李枝芬. 贫困地区农户家庭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6]戴美娟. 随迁子女教育中的代际传递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7]李颖蕾. 中国教育代际传递研究[D].青岛大学,2017.
[8] Chen Z. Y.,X. R. Liu and B. H. Kaplan,2007,“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Parental Rejection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and adult depressive affect,”Conference Papers.
[9] Black S. E.,P. J. Devereux and K. G. Salvanes,2005,“Why 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Understanding Intergenera- tion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5( 1) : 437-449.
[10]邸玉娜.代际流动、教育收益与机会平等——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J].经济科学,2014(01):65-74.
[11]金久仁.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的代际传递公平性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02):17-20.
[12]王甫勤,时怡雯.家庭背景、教育期望与大学教育获得基于上海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社会,2014,34(01):175-195.
[13]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03):86-98+207.
[14]唐俊超,输在起跑线——再议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1978-2008)[J],社会学研究,2015,(3) :123-145.
[15]王学龙、杨文,精英主义教育体系对代际流动的消极影响[J],经济经纬,2016
(4):115-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