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信仰中的龙崇拜习俗分析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鲁 云
[导读] 彝族有崇龙习俗,彝族民间信仰中的龙崇拜习俗与水崇拜习俗密不可分

        鲁 云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摘要:彝族有崇龙习俗,彝族民间信仰中的龙崇拜习俗与水崇拜习俗密不可分。彝族在祭龙仪式和神话传说中深深印刻着龙崇拜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功利特征。龙是彝族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关键词:彝族;龙崇拜;习俗;功利性
        
        中国人崇龙、敬龙、尊龙,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民族都有崇龙习俗,创造出许多关于龙崇拜的璀璨文化之花。彝族信仰万物有灵,崇信自然崇拜,对龙有着特殊的感情。大部分彝族都有祭龙习俗,有些地区的彝族则把龙当作图腾,把龙与水紧密联结在一起,认为龙与生育崇拜密切相关,使龙崇拜习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文化内涵。
        一、彝族龙崇拜习俗的文化内涵
        从信仰的产生缘由及流传过程来看,彝族龙崇拜习俗无不寄寓着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和物质层面的功利特点,既跟祖先崇拜、灵物崇拜、生殖崇拜密切相关,又是自然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崇拜大都与农耕、畜牧、狩猎紧密相连,信仰或崇拜的初衷和目的大都是为了祈求丰收、人丁兴旺,祈福禳灾。纵观大部分区域的龙崇拜,又与祈雨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何耀华先生所言,“彝族所盛行的龙崇拜,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是水崇拜的一种,故许多地方把龙神作为水神来祭”。 [1]
        (一)祭龙仪式中的水崇拜意识
        彝人多居山区、半山区,从事传统农耕、狩猎、采集活动,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较大,水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对水的需求及渴望较强烈。在他们的观念中,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源,蛙、龙、蛇都是水的象征。尤其是龙,是司水的“水神”,也是代表祥瑞的神灵,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祭龙习俗。
        彝族多存祭龙习俗。昆明西山的彝族称祭龙为“下铜牌”,祭龙的目的就是为了请龙王降雨;弥勒的彝族则把龙神物化为具体的龙潭或水塘,祭祀也是为求雨;红河彝族进行祭龙,祭祀的是龙树,实质是把龙树当成了龙的化身,主要诉求依然是祈求雨水。[2]
        禁忌是一种约定俗称的规范群体成员的权威性传统,是获得族群认同感的约束手段。祭龙将彝族龙崇拜与树木崇拜、山神崇拜有效结合在一起,祭龙习俗中的一些禁忌,有效保护了林木,涵养了水土,对水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极具可持续发展功能,对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二)神话传说中的水崇拜意识
        彝族认为“人祖水中出”,崇拜龙,不仅仅因为龙神司雨水,管作物丰歉,更在于水是天地万物之祖,是生殖能力的象征,是彝族先祖、英雄力量的来源。崇拜龙,正是水崇拜的重要体现。
        在滇南彝族创世史诗《阿黑西尼摩》中说,远古创世始祖阿黑西尼摩在一个海里躺着睡觉,后来生下了天地万物,并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天地万物。“水是原生的,水滋养了创世始祖阿黑西尼摩,她在原初的海里孕育了天地万物。在她诞下的汪洋奢阻海里,绿红黄黑白五色鱼儿,渐渐演变成猴子,猴子成群繁衍,变成了人祖”[3],水孕育了天地万物,鱼儿变成了猴子,猴子变成了彝族人祖。
        彝族昆明人和哀牢人中流传的《九隆神话》也有类似的记述:
        永昌郡,古哀牢国。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妇人曰沙壹,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有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谓沙壹曰:“若为我生子,今在乎?”而九子惊走。唯一小子不能去,陪龙坐,龙就而舐之。沙壹与言语,因名曰九隆,犹汉言陪坐也。沙壹将元隆居龙山下。元隆长大,才武。后九兄曰:“元隆能与龙言,而黠有智,天所贵也。”共推以为王。 ······[4]
(选自《华阳国志·南中志》)
        沙壹靠水而生,“触木而孕”,无夫生子,后沉木化而为龙,正昭示了沙壹所生九个孩子的父亲正是龙。由此看来,今保山、大理等地的彝族认为先祖由龙而生并非毫无依据,龙崇拜实是生殖崇拜的体现。


        二、彝族龙崇拜习俗的功利特征
        一切信仰习俗都有明显的功利性,钟敬文先生认为功利性是民俗信仰首位的基本特征:“所有活动,都是从民众的现实生活需要出发的,具有相应的功利目的。如与本人、本家、本族、本地的利益有密切的关系等。民俗信仰的实质是求吉、禳灾。”[5]龙崇拜也是如此,人们崇龙、敬龙、舞龙,正在于龙是万能的神灵,可满足风调雨顺、祈福禳灾,达到“春天人安康,夏天水长流,秋天收成好,冬天不寒冷”的目的。而满足不了民众功利目的的龙,则在民间成为了“另一种形象”。
        (一)石屏县“龙头四弦”乐器传说中的恶龙形象
        石屏县彝族在唱山歌、跳民族舞都要用“龙头四弦”乐器来伴奏,这起源于一个关于“恶龙”的传说。
        传说从前有六对彝族青年男女常聚一起唱山歌,跳彝族舞蹈。一天,有条妖龙蹿来兴妖作恶,被当地金鸡飞起啄去眼珠,六对青年一拥上去挥刀砍死了妖龙。金鸡突然开口说话,教他们用龙皮做琴鼓,龙须做琴弦,龙骨做琴身,龙头做琴头,龙鳞做弹片。[6]
(转引自李朝旺《石屏彝族地区的龙崇拜》)
        把龙身的各个部分都拿来做琴,一个乐器实质上就是一个被征服、被憎恶的龙形象的化身。这些彝族先民将此“龙头四弦”琴作为除妖辟邪、激发灵感的“神器”,在民间最受欢迎,这里的龙成了“被憎恶”的恶龙形象。
        (二)红河县端午传说中的恶龙形象
        关于龙的传说及异文较多,而流传于红河县宝华乡彝族村寨的这则端午节的传说,与其他民族、地区流传的端午传说大不一样,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彝族龙崇拜的一些特点。
        传说先前时候,彝族地区有一个王叫潭王,他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由他统治着一方。红河地界的天气变化、雨水多少由一龙王所控制。此龙头生三角,性情暴戾,贪得无厌。按照约定,下雨的时候是“城内三分水,城外七分水”。某日,因供奉不周,龙王突然一改“城内三分雨,城外七分雨”的惯例,变成“城内七分雨,城外三分雨”,致使城里陷入一片汪洋水灾中。人们皆不知祸从何来,于是纷纷向谭王求助。谭王在当地贝玛(彝语,即毕摩)的帮助下,知道了是龙王在作祟,于是决定和得力助手“班秋仙”(彝语名,是一大力士)一起去收服龙王。谭王在“班秋仙”的帮助下打败了龙王,最后斩下了龙王的三角头,解除了洪水之厄。从那以后,人们为了感念谭王的恩德,把每年的那一天(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吃状如龙头的三角形粽子,表达对龙王的憎恨之情。同时,家里的门上还要挂上尖刀草,意为祛除恶魔,去旧迎新之意。
        (根据红河县宝华乡座洛村彝族村民李作法口述整理)
        该村有一大片繁茂的龙树林,“祭龙”源于当地“慈母寻子”的美丽传说,龙是当地村落的保护神。而在端午节起源传说中,龙成了性情暴戾、贪得无厌的丑恶形象。
        三、小结
        彝族长久以来就是一个崇龙的民族,彝族龙崇拜习俗是水崇拜的重要表现。彝族崇信万物有灵,对龙的崇拜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特点。在龙崇拜过程中,龙既是神灵,也是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故出现了一些具有“凡人”缺点的“恶龙”形象。尽管如此,龙一直是彝族人民信仰世界里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和桥梁。
        参考文献
        [1]何耀华.彝族的自然崇拜及其特点[J].思想战线,1982,(06):73;
        [2]殷鹰.简论彝族民间信仰中的龙崇拜[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09):131;
        [3]黄龙光.彝族传统崇水民俗及其生态内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3;
        [4]转引自张玫.共生与和谐:彝族民间信仰中蕴含的“水”的生态伦理观[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06):57;
        [5]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204;
        [6]李朝旺《石屏彝族地区的龙崇拜》[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3):41;
        [7]吉成名.论龙崇拜的原始宗教特征[J].湘潭大学学报,2013,(03):131-133.
[ 鲁云(1983~),男,彝族,云南凤庆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