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堂提问更聚焦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黎倩燕
[导读] 教育的主场根在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我们的执着追求
        黎倩燕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本原小学  
        教育的主场根在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我们的执着追求。而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技能,“如何让课堂提问更聚焦”更是当下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核心问题,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我准备从下面四点内容分享一下我的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我是孩子,提问要注意用“儿童语言”。
        这一点,其实是要告诉我们授课者,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要有儿童的本位意识。小学阶段,记住“我还是个6-12岁的孩子”,低、中、高年级都有学生们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特点,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提问,这必须要我们老师非常注意讲究教学语言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不然,你提一个问题,孩子们都不理解你问的是什么?那就失去效果了,对不对?                                                                           
二、精心预设,把重难点糅合在提问里。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提问得当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不当,会使课堂变成一潭死水,了无生气。因而精心预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善教者必善问。该怎么问?学生是主体呀!问,当然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我们该触发哪些点预设高质量的问题呢?我看可以从这几处入手:
        1、问在关键点。比如讲《珍珠鸟》一课时,抓住文章一开头的“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的描述,提出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真好’,好在哪里?”这样的提问,使得课堂教学集中在关键一点深入思考下去,很容易就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了。
        2、问在留白点。如:我在讲授冯骥才的《珍珠鸟》一课时,针对第四自然段中内容提问:“小珍珠鸟一点点与我亲近,在这一过程中,我可能会有哪些反应与表现呢?”我让学生从“见我不去伤害它”一句开始思考,究竟怎样做才不伤害它呢?文章里没有细述,这就是一个留白处。于是我就让学生开始想象当时可能出现的情境,补白“我”的反应。学生移情入境,把自己当作作者,补白得生动细腻。
        3、问在有疑处。有一些问题,学生懂一点,但又并不真懂全懂,似懂非懂就存疑了。教师就要抓住这个点启发学生思考,打开他们的思路。比如教《桃花心木》一课,我就引导学生:“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能经得起生活考验,就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以这一学生似懂非懂的关键问题统领教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集中、更高效。
        4、问在相近发展区,何谓相近发展区?那就是指学生的现有水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相近发展区。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相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坡度有难度但又比较容易跳一跳就能达至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发挥潜能,从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此收效更为明显。
        但无论怎么问,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我们就在这样的一个不断重复探寻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老师从“教师提问”过渡到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善问善解”,形成能力。
三、妙问妙答,在课堂生成时要灵活变通。
        课堂问题的落实需要老师善用教育教学机智及时调控。你看,一节课你要提的问题是可以预设的,但学生的回答是不能预设的。咱们备课的教案可以是一样的,但课堂的生成会截然不同。为什么呢?比如你常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你的生成会是比较单薄;但你能根据学生的生成回答而深入挖掘相关的内容,你的生成就会变得精彩无比,而这些是需要你的教学智慧灵活变通处理的。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她会把课堂提问变成另一种课堂资源,挖掘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关于提问与搭理。有人说这是一种特殊的课堂对话,我是比较赞同的。有一个教学专家做了个调查。她提了几个问:
1、在四十分钟的课中,你认为应该问多少个问题?
2、有多少个问题是有效的、可取的?
3、有多少个问题是学生自己可以问的?
4、有多少个问题是最合适的?
        结果参加测试的老师给出答案是:一节课提出15个左右的问题比较合适(经过测量发现,老师提出的问题达到了50.6个,远远超出了15个);学生可以提出5~6个问题(经过测量,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才1.8个,远远低于预估的量)。
        如此看来,我们老师提出问题与学生提出问题要适当控量,教师不要成为问题霸主,学生不要成为答题机器。
        我们可以这样做:
1、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回答的时间。
2、予以尊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反馈。
3、多运用激励继续思考的方式来鼓励学生。
4、努力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关联,学会串场。(比如抓“大问题”,让大问题携带小问题,形成问题关联,课也就串联起来了。)
        21世纪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以问促学,鼓励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质疑精神。重视从问题发出,观察学生,选择回答,组织讨论,形成结论。
        总之,要利用好课堂上一切生成的资源。教学中的对话,教师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取悦学生而乱扯。有效的提问与回答就要设置一定的目标,让问题成为困难,引导学生用回答迎难而上。
四、生成能力,让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够学以致用。
        我们所有的课堂提问归根到底还是为提高孩子的能力水平服务的,所以,课堂高效提问最后还是回到生成能力的目标上来!
        通过下面的思维导图,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从“教师设计有效提问”到最后让学生“形成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启发学生深度思维”到“促进学生提升能力”的过程。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注意聚焦课堂提问,就能让你的课堂活色生香!
        
参考文献 :莎娜.皮普斯《深度教学: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有效开展备课设计和课堂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