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陈文双
[导读] 不少地区和学校尝试创新和拓宽家校共育的路径

        陈文双
        山东省济南市 高新区雅郡清源幼儿园 250000
        摘要:不少地区和学校尝试创新和拓宽家校共育的路径。但受制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家校共育中仍有一些顽疾没被破除,如流于表面的共育效果、单向输出的合作层次、事倍功半的合作形式。为构建家校共育的高效机制,应为家校提供专业指导、协调家校沟通机制、制订相关法律法规。
        关键词:家校共育;教育理念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也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熟知,家校合作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取向,大部分家长意识到,与教师有效沟通能帮助孩子提高综合素养。家庭和学校是两个重要的教育系统,共同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使命。学校是专门育人的场所,可以按照正规的教育方针政策来帮助学生成长。家庭教育能够培养融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随时随地为其提供营养支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向前发展,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但是,家校共育还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探索,提出改进的策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优势作用。
        1家校共育面临的问题
        1.1家庭与学校沟通内容较为狭窄
        当前学前的教育,家校可合作的地方较多,合作内容也十分多样。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角度分析,家校合作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人格,增强其道德素养,提高学习成绩,使得学前的身心健康成长。从家庭角度分析,家校合作可有效弥补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而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的问题,通过大量实践活动来增强教育水平。从学校角度分析,家校合作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经验素养的提高。可见,家校合作共育是多层次的实践性合作,需要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教育的目的。但是现阶段的家校合作沟通方式单一,沟通内容狭窄,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前的健康心理需求,不仅未能解决学前的一系列教育问题,还有可能给其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使其对家校共育产生抵触心理。
        1.2家庭与学校联系途径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通过微信的方式来加强联系,但是仍然还有一些家长通过传统的家长会或打电话来进行沟通。学校的合作方式也存在局限性,往往只有学校开放日或者家长会,这就使得家长真正融入学校教育之中的机会并不多。即使家长有加入学校教育的意向,但是在具体活动中,由于两者之间在合作方面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导致合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最终家校共育的效果差强人意。
        2改进家校共育的对策
        2.1提供专业指导,强化价值认识
        首先,教师就必须具备足够的对家校共育的认识、认同以及胜任能力。师范院校或学前要为师范生或教师提供相关研讨会、培训、讲座等机会。同时教师自身要加强自主学习,来提升理论认识和思想境界,切实明确家长、学习者、教导者和学校之间的共生关系,提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等胜任家校共育工作的必备技能。其次,必须优化家长教育观念和能力。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系统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的家长培训课,也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交流会、优秀教育经验与技巧的分享会、家长会等多种有益活动,又或者利用学校公众号、科普小册子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改进与强化家长的教育观念。
        2.2齐心协力,合理构建创机制
        学前教育教学要想获得很好的效果,学校与家长之间构建起一个合理的合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在家校共育中充分发挥学校与家长的协同作用,才能共同推进现代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共育机制构建中,引导学生、家长与教师三方朝着共同目标努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首先,教师与家长需要加强日常的互动与交流,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商讨,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其次,强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并不断在交流与了解中建立起信任的关系。最后,教师还要逐步引导家长学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并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只有相互了解,达成学习共识,建立起合理的家校共育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家校共育的推进。
        2.3强化培训,提升教师指导力
        要想有效推进家校共育上新台阶,教师的过硬素质是关键。由于广大教师都是师范类专业毕业,他们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各种课堂教学知识方面,对于家校合作的沟通知识了解相对匮乏。因此,学校可以加大对教师加强家校合作技能的培养,邀请相关专家做好培训工作,通过典型的案例来提高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技巧。
        2.4学校教育中要了解学生,重点关注
        知己知彼,团结协作,建立系统、有效的家校联系模式,互相沟通,相互合作,与家长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摸排新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并建立问题家庭档案,要求教师熟悉自己所教班级的问题档案并重点关注家庭教育欠缺的学生,为亲子双方有效交流搭建桥梁并对单亲和失亲孩子加以重点关爱。德育为先,孝道传承。“德育决不能是凌空蹈虚、陈旧迂腐。”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改变思维,紧跟时代教育步伐,深刻理解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德,决定命运。善,改变人生。百善为先,把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孝道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为改善家庭教育做出努力。
        2.5加强思政教育,关注心理
        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突出时代性、实际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促进其为之奋斗。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由成绩第一转变为身心健康第一。学校将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化,制定严格的、系统的、主题明确的、覆盖整个学段的心理辅导课程。心理辅导课的主题应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心理保健策略。家庭是土壤,学生是种子,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土壤肥沃,种子饱满,园丁勤劳,环境适宜,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促进,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精诚合作,才能减少教育过程中的遗憾与失误,才能更好地践行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2.6家园共育,培养学前健康的生活习惯
        成功的儿童健康教育包括: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学前良好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避免5 加2 等于0 的模式,积极做到 5 加 2 大于 7,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前健康发展。在与家庭合作共同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理念,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多向家长传递健康教育的相关正确理念,从而提高家长的健康教育水平,引导家长为学前创设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最终促进学前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比如,学前的睡眠和进餐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园中,幼儿都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幼儿在家庭中依然保持良好的睡眠和进餐习惯,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幼儿年龄较小,要特别强调“教养结合、自然渗透”,在生活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引导幼儿学习生活技巧,提高自我治疗能力,也帮助幼儿形成生活规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习惯的养成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特别是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双方的配合,长期坚持,共同推动幼儿的健康行为养成,这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结语
        总之,家校共育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完成转型与重塑,还有利于家长了解和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在此背景下,通过加强合作意识、拓展合作沟通机制、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等策略,推动家校共育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胡书英.中小学家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16(12):20-24.
        [2]李晓东,赵春茂,段小莉.家校共育的核心内容与新形式浅析[J].基础教育参考,2020(7).
        [3]康丽颖.家校共育:相同的责任与一致的行动[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45-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