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仁原创歌曲艺术特点及分类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邓静
[导读] 王锡仁是广大群众熟悉和喜爱的著名作曲家
        邓静
        644000    宜宾学院   
        摘要
        王锡仁是广大群众熟悉和喜爱的著名作曲家。他有着深厚的生活功底,扎实的作曲功底,独特的艺术个性,满腔的爱国热情。王锡仁一生参与了《红珊瑚》、《水兵之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党的女儿》等30余部歌剧的音乐创作;谱写了400多首歌曲;为10余部影、视、话剧作曲。通过对王锡仁原创歌曲的搜集分类及艺术特点的分析总结,能够让我们声乐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他的作品、了解作曲家,更好地传唱他创作的歌曲,从而让我们中华优秀的民族音乐能够更好地传承与传播!
关键词:王锡仁   原创歌曲   艺术特点及分类


一、王锡仁生平
        王锡仁(1929.10——2010.2)1929年10月6日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邓关,四岁时迁居内江。小学、中学在内江沱江小学、自贡蜀光中学、重庆清华中学学习。从小喜爱音乐,受到家乡民歌、曲艺、戏曲、号子的熏陶,学习了小提琴、钢琴、笛子、萧、胡琴等乐器。1949年就读重庆敦义农工学院纺织工程系时,参加了二野十一军文工团,次年8月随部队转海军青岛基地文工团,担任小提琴手兼音乐创作。1958年夏整编合并到北京海政歌舞团。此后数十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主创过家喻户晓的《红珊瑚》等多部歌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军旅歌曲和影视歌曲。2010年2月11日,王锡仁因患癌症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二、王锡仁的的原创歌曲代表作品
王锡仁从1950年开始作曲,创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几十年来,他都是把作曲视为自己的生命,为党、为人民、为军队、为乡亲故土捧献出自己呕心之作,因此受到人民的尊敬和喜爱。他一生参加了《红珊瑚》、《水兵之歌》、《红星照我去战斗》、《琴潇月》、《党的女儿》等三十部歌剧的音乐创作;谱写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水兵进行曲》、《父老乡亲》、《中国的月亮》、《白发亲娘》等400余首歌曲,为《花枝俏》、《郑和下西洋》、《朱德》、《海防线上》、《新的航程》等十余部影、视、话剧作曲。其中不少作品广为流传,久唱不衰,并被外国艺术家演唱、演奏,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为民族声乐的曲库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为民族声乐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材。王锡仁由于创作成绩斐然,所以曾获国家“文华奖”及军内外创作奖30余次。
王锡仁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高峰期:一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创作歌剧《红珊瑚》的音乐(与胡士平合作),这部歌剧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民族歌剧之一,其中的《海风阵阵愁煞人》等选段广为流传,至今都是艺术院校声乐教材必唱曲目;二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创作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家喻户晓,流传至今;三是在他退休之后的90年代,创作了《父老乡亲》、《中国的月亮》、《白发亲娘》等典之作;四是他晚年为巴山蜀水,父老乡亲创作《锦绣天府》、《巴蜀情深》和《望四川》等大型声乐套曲。
王锡仁的创作题材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叙事题材的:歌剧、影视、话剧;二、军旅题材;三、乡情和亲情题材;四、歌颂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题材;五、其他题材(儿歌、古诗词等)
三、王锡仁原创歌曲的艺术特点
(一)戏曲、曲艺、民间音乐是其艺术源泉
王锡仁从小生活在长江的支流沱江边,喝着沱江水,听着奔放豪壮的沱江号子长大。中学时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入蜀光中学学习,蜀光中学是由教育家张伯苓创办的,是南开系列姐妹学校,历来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而自贡市也是川戏资阳河流派的中心,王锡仁喝着釜溪水,听着高亢的川戏和中外名曲成长,成为了一名文艺青年。1949年,王锡仁背着一把小提琴,参加了二野十一军文工团,后又调入海政文工团。几十年来,他走遍了海军军港、海岛、渔村,和渔民一起出海、拉网、唱号子、唱渔歌。他经常深入民间,到一个又一个剧团去学习,甚至搬箱挑担、看门卖票,虚心向民间艺人请教,如饥似渴地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京剧、川剧、评剧、越剧、吕剧、梆子等戏曲剧种,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四川清音、山东琴书等说唱艺术,他都能兼收并蓄。这种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和勤奋的学习精神,支撑起王锡仁的音乐创作。再有,王锡仁得到部队的精心培养,曾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三年,跟黄源洛老师学习和声,跟黎国荃老师学习指挥,跟罗忠镕老师学习作曲,同时还受到过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所以他有着作曲家所具备的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都能挥洒自如。
(二)真、善、美是其毕生追求的艺术品味
王锡仁的作品为什么旋律优美,与歌词情景交融,能够打动人?原因就在于它的真诚、真实、朴素,接地气。这犹如王锡仁其人:真诚善良、谦和朴素。由于他民族音乐功底深厚,善于用最简洁的音乐语言表达心中最深厚的感情,所以写出的旋律总是那么生动,形象韵味十足,易唱好记,让人一听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写《红珊瑚》,曾经住海边和渔民一起织网、打鱼、唱渔歌,艺术来源于生活,旋律自然从心中涌出真实的生活体验,又如写海军军歌《水兵进行曲》、《航队进行曲》,因为熟悉大海,熟悉水兵和航队,所以写的旋律真实能打动人。再如他退休后,曾遭受极大挫折时,受到乡亲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帮助和鼓励,所以才会写出像《父老乡亲》这样感人肺腑的歌曲。
(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总是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总是同群众、同养育他的故乡心心相印,血脉相连的。 王锡仁从1950年开始作曲,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由于当时历史背景需要用文艺来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对老百性的迫害,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新中国的让老百姓过上了全新的生活。于是1960年初,海政文功团总团赵忠团长拿出歌剧《红珊瑚》的文字稿,让王锡仁为该剧作曲时,王锡仁的音乐经过长时间的积淀积累,乐思从脑中涌出,旋律在心中流淌,美妙的音乐出炉了,珊妹及众多人物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惊。1960年秋,歌剧《红珊瑚》首次在北京舞台“亮相”,王锡仁担任该剧的首任指挥和唱腔指导。《红珊瑚》首演成功后,全国许多剧团竞相排演,成为了民族歌剧的代表作之一。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王锡仁也不例外,当他写出《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正代表着亿万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的情谊、和深深怀念。这一时期写了大量歌颂党歌颂军队的作品,有30多首作品在全国全军各类评选和比赛中获奖。
1990年后,年过花甲的王锡仁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沧桑变化,他作曲风格一转,主要创作反映人间真情的作品,比如:反应亲情、乡情系列,歌唱老师、同学情谊等。
晚年的王锡仁糖尿病日益严重,已出现了并发症,多次住院治疗。但是他还想实现自己一个强烈的愿望,创作讴歌故乡山水和乡亲乡情的大型声乐套曲。他带着药箱和著名词作家王持久重复巴蜀大地,经过三年的艰辛创作,在75岁高龄实现了心中的夙愿。《锦绣天府》、《巴蜀情深》、和《望四川》等大型声乐套曲光盘终于出品,并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他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紧跟时代的脉搏,反映人间真情。他善于汲取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与现代作曲技法有机结合,采用老百性喜闻乐见的表达手段,形成了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动人旋律。



























结语
王锡仁的原创歌曲,是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新中国诞生——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发展期,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具有时代气息,与时俱进,反映了各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因此,我们在进行二度创作时,不能脱离歌曲的创作背景,不能破坏歌曲的风格特色,应在保留原作的韵味的前提下,结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听觉需要对歌曲加以诠释。
锡仁的原创歌曲是他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呈现,所以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后,才能唱好它,才能更好地演绎出来,把握风格,唱出内涵,和词曲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打动观众,感染听众,达到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主要参考文献
1、海潮出版社:  《王锡仁歌曲选》
2、周密:《王锡仁作品特征研究—富于时代感的民族特性》  南京艺术学院  硕士论文
3、赵明大:《乐海耕耘五十载,杜鹃啼血蜀园情》——作曲家王锡仁音乐创作五十年     中国艺术家   中国文联出版社
4、李燕:《动“情”的曲作家—王锡仁》 中国档案报2001、3、15报纸
5、江婕:《歌剧<红珊瑚>中珊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演唱分析》 江西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6、范箭鸣:《著名作曲家王锡仁写真》  音乐天地 1994、3、15  期刊
7、石祥:《蓝色的旋律红色的歌—深切悼念军旅作曲家王锡仁》  《歌曲》杂志
8、晨枫:《他的歌,他的人  著名作曲家王锡仁侧记》  音乐世界 1996.9.15期刊
9、张小芳:《歌曲<父老乡亲>的故事》  福建党史月刊  3013.7.10
10、李元鸿:《太阳 月亮 相亲—听四川籍作曲家王锡仁作品随想》 音乐世界 1992.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