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红
贵州省铜仁市民族中学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的,书中自有天地,书中自有章法,书中自有珠玑,书中自有情趣。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能静心读书,深入思考,通过读书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然后用被书洗礼过的慧眼去观察世界,思考人生;最后用饱蘸情感的笔来表达思想,指点江山。但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发达,信息潮涌,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的压力加重,不少人的心理变得浮躁、焦虑、急功近利。他们满足于碎片化信息的摄取,止步于别人的分析评论,甚至沉醉于抖音里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搞怪耍宝。于是,无论家庭还是校园,能认真地、深入地读书的人已经很少了。在这种阅读严重缺失的背景下,学生在思维的拓展和语言的表达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看到山,但却发现不了山的美,更得不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哲思;他们看到水,却感触不到水的善,更无法探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他们经常在交流,但关键时刻却不知从何说起;他们天天在书写,但呈现在纸上的却是那么的枯燥干瘪杂乱无章。
更尴尬的是,课堂上,老师们结合实例,把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讲得生动明白,几乎都要被自己的认真、专业、精妙的讲解感动了,但作文题一布置下去,学生还是会皱眉,啃笔,即便有几位写得稍微顺畅的,文章质量也难登大雅之堂。
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何去何从,是摆在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探寻古人文学创作的规律,不难发现,凡有大成者,或在“理”,如先秦诸子;或在“情”,如易安柳七;或在“诚”,如东坡放翁,或在“事”,如子美乐天。北宋晚期的张耒提出“诲人作文,以理为主”。他认为教人写文章,首先要教其明白事理,如果只知作文,不知求理,或者只求作文的技巧,不知道培养人的思想感情,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
如此看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难免有舍本逐末之嫌了。
确实,如果没有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怎能写出闪烁思想火花的文字?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思想情感,怎能流淌出浸润真情的动人篇章?
但前提是正确认识世界。
当下,有很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没有能培养起良好读书习惯的高中生,尤其有很多没有能在长期的阅读中积淀知识,修得相应语文素养的高一学生,他们总觉得身边没有什么可赏之景,周围没有什么可写之人,生活中没有什么动人之事。写作文就是应付差事,鲜有胸中千千壑,洒墨抒幽情的。面对这样的学生,笔者认为,写作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教会其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激发情感,引导其思考人生,反映生活。
于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多看多思,在观察中发现美,在思考中追求美,在感动中表现美的习惯,从高一开始,我就开展了“慧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的主题活动。活动分为“写人记事载我思”和“写景状物抒我情”两部分。这两部分不分先后,不限范围,不限文体,可以交叉,可以相融,字数两百字以上,以周记的形式上交批阅。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得在不同的阶段把观察、思考、表达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比如观察人,除了从其外貌、语言、动作、习惯等去把握观察对象的性格特点、行事风格、品格修养等外,还要注意观察其一些不同往常的变化,因为一颦一笑,一嗔一怒都会流露出人情绪的起伏,思想态度的倾向。比如观察事,不仅要善于多角度思考,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观察景,不仅要善于抓住其特征进行描写,还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期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满足。
其次要给学生创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反映生活的机会。这个环节是重点。因为没有观察就没有深刻的思考,没有体验就没有真实的体会。所以,我课堂教学的原则是:学生主学,教师主导。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完成一个又一个学习任务。比如课前课、分组合作解读课文、专题讨论、课本剧编写、自读课文自己上等等。尽量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事实证明,结合平时的阅读和写作指导,有目标、有方法、有师生互动地实施写作计划,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学生的随笔中,可以感觉得到他们的眼睛有光了,心中有情了,笔下有趣了,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了。
看,他们笔下的人:
我有一位老师,她会哭!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位那么爱笑的老师,她会哭,她会因为自己的学生而流下伤心的泪水。
以前的我很顽劣,甚至无法无天,但是没有老师为这掉过眼泪;以前我很懒惰,很会装,会把作业抄得很工整,但没有老师为这伤过心。所以,我这位老师一定不是一般的老师。
老师的泪不会被时间风干,因为我已把它珍藏在心里。
——摘自学生周记
该生虽然没有详细地叙述事情的原委,但作为一个长期不好好用笔来叙事抒怀的少年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了。至少他捕捉到了一位老师情绪的变化,更能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解读这种变化里蕴藏的深情,懂得这种感情的可贵,从而萌发了改变自己,重新出发,不辜负老师的深情,不辜负老师为自己流泪的思想。这种观察不仅让他有了写作的素材,更让他明白了事理,懂得了真情可贵。这样的收获,远比他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更有意义。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笔下的人逐渐丰满起来,甚至有学生用半文半白的语言来完成自己对人物的塑造:
×××,吾之师矣,年进五十而形貌一如当年。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责,至今已二十余载,孜孜不倦,始终如一。好古文,六艺经传皆习之,以才气闻于学舍。
余从师于去年。是时余之学业下同窗远矣,常以书诉之而问焉,师往往以妙语勉余。因其语,余渐重拾信心,并如师所言而行,寻以善于他人,胜去年远甚。
时余学于本年级之二类班。是班常有懈怠之徒,师于是朝暮以语策余等六十余人。一日,余坐于室,寻铃声起,师入,怒目以视。曰:“何以未为文?”余之同窗闻之,皆立侍曰:“惰也。”师曰:“学而惰之,必有所废……黑发不知勤学早……尔等出乡野,别亲友,乃图他日有立身展翅之力也……负己负亲负韶光……”云云。余初见师怒如此,惧也。
又一日,师持书讲于堂,有所感,诵《十二郎文》而泣,与余等叙其平生之憾事,余等皆以为痛,亦泣。余以为师所以言及此,期余众毋悔于事也。
师之辛苦,非余等所知也,然为师之心实皇天后土所共鉴。
师曾曰:吾爱此职也!传道,吾之梦也。人生在世,未尝有就梦而能糊口,且有助于他人者。吾俱得,无憾矣!因师之言,故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之理。余等皆获益于师矣,乃设“沐馨阁”于室。吾度之,若余等皆从师以学顺师以期,就梦,必指日可待也!故往往勤学于室。
师之事,岂惟此乎?非也,余不能尽叙也!然,今以师之言而强,实宜谢于师也! ——摘自杨松平周记《吾师×××小记》
此文是学生在笔者结合文言传记的教学,鼓励大家模仿文言传记的方式来写身边人时完成的。
它已不是单纯地写人,而是把人放到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中去展现。看得出该生非常注意观察老师的语言、行动和情绪的变化,也非常注意记录平时观察到的点点滴滴,可见观察的习惯已初步养成,也证明习惯真的是可以培养的。
他们笔下的景:
她曾是破败的。马路旁的大槐树早已倾倒,无人将它扶起,在经过不知多少个春秋的风霜之后,它的壳日渐剥落,枝渐渐消失,只有那隐隐约约的木香味,偶尔还会让人想象它枝繁叶茂、鸟雀翻飞的情景。通过村子唯一一口井的路,每到下雨天总是泥泞不堪,雨水从上面肆意流过,带走永远也冲不完的黄泥巴。东边有好几间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的木屋,总在刮大风的天气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她也曾是寂寥的。布满了青苔的堡坎上和疏疏落落点缀着些杂草的青瓦下,居住的大多只有老人和小孩,青壮年们为了前途和生计去到了远方,村路上少有人音,除单调的鸡鸣和与之应和的犬吠外,就只剩响彻整个夏季的蝉鸣和暮色中拉长了嗓子的呼唤尚能让人感受到她的一些生气了。
当然,她又是变化的……通往县城的路扩宽了,村与村,户与户之间都有干净的水泥路,田里的油菜花谢了,山间的果树却红了……她的变化藏在细节里,教人察觉不出,但这万千的细节构成了她新的模样。
我喜欢变化中的她——朴实,低调,像默默耕耘,殷切期盼收获的老农;我也喜欢更新后的她——清新,明媚,像迎着朝阳走向康庄大道的小伙姑娘。但我也总是忍不住怀念从前的她——落寞惆怅,却依然竭尽全力把温暖和牵挂传递,像在黄昏时分,于袅袅炊烟中等待游子归家的老母亲。
…… ——节选自肖霞艳参赛作品《她的模样》
本文紧扣“她的模样,”用“她曾是破败的”“她也曾是寂寥的”“当然,她又是变化的”领起家乡三个阶段的环境描写,其中有自然之景,有人文之景,在细腻的环境描写中再现了家乡过去的贫穷落后,家乡的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以至于出现“留守”老人孩子的特殊历史现象。最后用排比句,在抒情中描写,在描写中传情,充分展示了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辉煌成果。行文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从感伤到喜不自胜,无一不让人感动时代的脉动,真实地反映了家乡的巨大变化。文笔清新,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时代变化的思考,再次证明了善于观察,明白事理的重要性。
当然,他们也有用诗歌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知的:
一天的十二个钟头,
是我十二个客人,
他们一个个地来,
然后一个个地去,
最后,夕阳拖着影子也走了!
我还没来得及盘问自己的心情,
黄昏却蹑着脚,好奇地挪进我的生命。
我说:朋友,这次我可不再对你诉说了,
每次诉说,都会伤我一点骄傲!
黄昏黯然,无言地离去。
孤单的,沉默的,
我投入夜的怀抱……
——摘自黎旭莲周记《一天》
还有用周记来记录自己的觉醒和转变的:
都说青春在疼痛中成长,我就是在这时迷失了自己,今天老师说我太忧伤太消沉。是的,我也发现自己很久没有被感动了,当然,我也发现生活中可以感动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我好像与这个世界隔离了,我变得沉默寡言,变得冷酷无情。我一直以为这世界根本没有给我留一个位置,我感受不到温暖,感受不到爱,于是,我就开始沉沦,开始忧伤,因为我恨这个世界,我恨的东西超过了我爱的东西。
可是现在,我发现自己错了,当老师苦口婆心开导我,让我要好好爱生活,好好爱自己,鼓励我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美,这样就不会对生活产生厌倦。我的心其实已经触动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失去了什么东西,也许就是我的心吧!
老师说我的孤独来源于我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总是排挤别人任何观点时,我脑海中浮现出初中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的情景……
是的,体验不到苦难的心灵是肤浅的,体验不到幸福的心灵是空虚的。我的心灵已经空虚了好久好久……晚自习回寝室后,我听了一首好歌《隐形的翅膀》,那时,我发现,原来每一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摘自杨冲应的周记《觉醒》
在这篇文章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已经把观察的眼光从外界转向自己的内心,大胆地剖析自己,深刻地分析原因,欣然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勇敢地突破心理障碍,充满希望地鼓励自己重新开始。这就是合适的作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福利,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能让人更好地去生活。
学生的习作不胜枚举,这些片段或文章显示,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抒写内心,就像引水入流,把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等引向江河大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懂得了方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习惯,提升了语文素养,还发现了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反省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领悟了人生只有在不断发现和不断进取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快乐与幸福的道理。
总之,观察可以启迪思想,观察可以练就慧眼。 如果阅读的缺失让人失去了打开文学殿堂之钥匙的话,观察则以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方式让文学的大门主动向善于观察者敞开。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强调的也是观察和体验的重要性。学生们虽然还没有机会行万里路,但至少迈开了追寻的步伐,开启了“慧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的旅程。
最后,请允许我用学生的一首小诗为本文画一个句号吧:
小学篱笆旁的蒲公英
是记忆里有味道的风景
午睡时
操场传来蝉的声音
多少年后还是很好听
——摘自杨佳慧周记《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