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思政”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2期   作者:郝美玲 王胜晓
[导读] “课程思政”是指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它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郝美玲  王胜晓
        郑州财经学院教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课程思政”是指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它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是每位大学教师都值得深思的课题。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课堂    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坚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探索思政教育的多元化方法,形成全方位、 立体化的育人模式。如何做到有机融合是当前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大学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课程思政的认识
          “课程思政”就是从课程论的视域审视、研究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据此,“课程思政”的概念应界定为:“课程思政”是指通过对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运作,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说它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课程思政”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形成的观念体系,是要我们从课程实施的视域来认识与和实施它。说它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指“课程思政”又是一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与过程的组合,即通过全员参与和运作整个课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导和帮助学生生成与发展社会所期待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与过程。
        二、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打破了以往 “思政课程” 专职教师“单兵作战”的窘境,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育人不仅仅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责,还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即“全员育人”。
        1.要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就一门课程而言,教师应基于本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遵循“思政”“专业”相长原则,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理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 梳理各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 做到心中有数。上海师范大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值得借鉴。改革注重整体规划,从聚焦课程到聚焦专业,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先确定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再设定各类课程群的目标,然后,每门课程围绕课程群的目标进一步细化落实。
        2.运用专业课程深化“思政课程”。各专业课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 不可缺少的现实条件。思政融入要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采取化整为零、“重点”突出的策略,在“深”字上下功夫,做到深度融合。 例如,新发展大理念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理念,各大理念相互贯通、 相互促进。但是,由于时间及专业课内容的限制,很难将新发展理念一次性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有效的办法是:充分提醒学生注意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贯通、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推进、突出重点、深入分析的策略。比如,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讲“生产函数” ,或者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讲“经济增长模型”时,可以重点融入“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增长模型和增长核算方程的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其他的理念可以分散融入相关的专业内容之中:讲“产业结构”和“区域不平衡问题”时,融入“协调发展理念”;讲“外部性理论”时,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讲“比较优势理论”时,融入“开放发展理念”等等。而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则可加入本专业中的名人故居体验, 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升华认识, 提升价值。
        3.运用通识教育课程强化“思政课程”。通识教育是一种寻求知识宽度,追求人文与科学、 语言与艺术均衡发展的教育,旨在培养“具备核心共同知识”“有教养”“健全” 的人。在“课程思政” 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识教育课程回归育人初心,通过探寻知识、 美德与价值的内在联系,将知识传授与“思政” 教育的价值引领结合,将通识转化为智育和德育,成为新时代探索人格本位、 课程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广大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充分挖掘专业通识课程中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融入课堂教学,把正确价值引领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明基调,聚力打造通识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声合奏的教育体系,实现学科育人、课程育人与思政育人的水乳交融。
        4.运用实践课程内化“思政课程”。实践课程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组织形式,通过学生自身经历获得体验,在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得。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在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等环节中,要充分利用社会中各种实践教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寻找社会中立体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让有不同人生经历的人走进思政课堂,讲授他们身上的励志故事,传播现实生活中的正能量;也可结合思政课特点加入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纪念活动,带领学生探访红色圣地和地方企业,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教学的魅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将思想政治要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和教育。通过“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筑,形成由学生到课堂再到社会实践的开放型育人格局,从而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力更进一步。自觉将理论思维与感性体验联系起来,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切身体验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进而使学生认同、 内化、践行“思政课程” 理论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观察辨别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教化与内化、认知与行为统一。
        5.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思政”。实施“课程思政”需要讲授、对话、交往与服务“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讲授,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语言来摆事实、讲道理,即对有关思想政治问题和社会现象予以讲解、分析、讨论等,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综合道德素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对话,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等为中介,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一种交往活动。交往,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语言为工具,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媒介所进行的知识、技能、文化、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服务,指为学生提供的所有教育服务,都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促进其良好品德的生成与发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使其心平气和地接受影响与教育,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从真理的‘权威’、道德的‘法官’中走出来,把自己当作一名倾听者、思想者、求知者、对话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
总之,高校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 的领导体系和领导机制,动员所有的教学、科研、 党务、 行政、 后勤等力量, 努力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要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授课过程和课程评价之中。
        参考文献:
[1] 樊丽萍.“课程思政”尝试“将盐溶在汤里”[N].文汇报,
2018-01-17(1).
[2]  赵继伟.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关系的思
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
[3]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9- 3- 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