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课例点评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2期   作者:刘兴权
[导读] 上周,语文组组织全体语文老师聆听了肖胜娇老师的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杨氏之子》,在这堂课上肖老师不仅展示了极高的个人素养,
        刘兴权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忠路镇老屋基小学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 445403
        上周,语文组组织全体语文老师聆听了肖胜娇老师的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杨氏之子》,在这堂课上肖老师不仅展示了极高的个人素养,而且教师授课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课堂驾驭能力非常强。教师对课堂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恰到好处,有张有弛,收放自如,因而整堂课亮点纷呈,效果极佳。现对此课作简要评价。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为了消除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肖老师把本课教学的重心之一定位在激趣上,这对初学文言文的小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课前用律动的方式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孩子们思维的积极性。众所周知,课堂导入环节是寻找学生思维刺激源的关键,好的导入往往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闯关的方式有序推进课堂教学流程,这种具有挑战性的设计本身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也充分发挥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让问题本身带着趣味性和挑战性呈现给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小试牛刀”的环节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时问道:你能把句子读通顺吗?显然比“请把句子读通顺”的问话效果好得多)。
        执教者在课件首页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不想做的,没有做不到的。”在课堂上,我们听到最多的教师用语是“你真厉害”“真棒”“真聪明”等激励性的美语。对于任何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赏识教育,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地鼓励能使孩子们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以自信、自强、进取的姿态去面对学习,迎接挑战。无容置疑,孩子们对这样的学习之旅也一定是感兴趣的,课堂效率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注重了对文本的朗读
        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时代久远,加之小孩子刚开始尝试学习文言文,那么朗读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一环节也是读通句子、读懂文意、感知内容、领悟形象以及背诵课文等一系列课堂流程顺利推进的前提和基础。还原课堂,我们看到,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朗读方式很多:学生自由试读、听录音对比读、全班齐读、个别示范读等。朗读的内容各异:读标题、读词语、读句子、读全篇等。学生在读中译,读中悟,读中品,最终转化成朗读的能力,达到熟读成诵。可以这样说,朗读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始终的。这不仅让语文课书声琅琅、生机勃勃,还让学生的思维永远充满无穷的活力。
        三)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肖老师在课堂上,随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朗读时教孩子们怎样划分节奏、把握停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既达到了朗读的效果,落实了教学目标,又增强了学生的文言语感,还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又如,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扫清阅读障碍,更好地理解文言字词和句意,教师教学生学会借助课文插图、工具书、课下注释等辅助手段自己解决疑难,这不仅让孩子们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了最基本的认识,还培养了孩子们自我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确实,作为教师的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正是: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教给学生的所有知识中最有用的知识永远是有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
        (四)注重了“文”和“言”兼顾
        文言文,简单说来就是“文”和“言”的集合体。在“言”的落实上,执教者处理得非常巧妙。首先从文章标题“之”这一虚词入手,肖老师没有一板一眼地解释“之”的含义,而是随口用实例“我是肖氏之女”切入,让学生不仅理解了“之”的含义,还会举一反三地运用“之”来造句,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诸如此类,文中的“为”“其”等词,因为教师恰到好处地处理,孩子们理解起来都完全没有困难,实在令人佩服。
同时教师也注重了对“文”的挖掘。文本中“杨氏之子”机智、聪明、幽默、会说话的形象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性格特点更是令孩子们钦慕不已的。这也是学习本课教师应该从文本中挖掘出来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关键点所在。我们看到,一堂课下来,如“杨氏之子”一样聪明的孩子比比皆是。比如:教师问道:假设孔君平姓黄,你会怎么巧妙回答他?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精彩答案有:“未闻黄鹂是夫子家鸟。” “未闻黄豆是夫子家豆。”“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本次课上到这个环节,其实已经进入了高潮,因为“杨姓”这孩子与小读者之间达成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共鸣、思想上的碰撞、智慧上的契合,更重要的是教师已经为孩子们插上了一双想象的翅膀,正要展翅高飞,翱翔于蓝天。这真的得归功于教师在授课中对文言文“言”的落实到位了,“文”的解读才会如此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不够及时:某生答曰:“未闻苹果是夫子家果”,将文本的“禽”代换成“果”,体现出了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但教师没有给予及时评价)。
        (五)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们人人参与、个个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们看到,课堂上有学生的自主预习,有小组合作和探究。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学生问教师回答,也有教师问学生回答,甚至学生问学生回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比起满堂灌式地一字一句串讲、翻译文章,课堂无疑生动有趣、灵动活泼得多。正是因为如此,本次课课堂效率极高,在有限的时间内,有的孩子居然能流利地背诵,实属不易(在理解文言文大意时,教师采用了师说译文,生说原文的教学方法,趣味性浓,时效性强,建议教师跳跃式说译文,以便更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六)课堂教学实效性强
教学目标实。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肖老师至始至终围绕既定的三个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在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完成教学任务过程实。从初读到精读,从初步感知到文本内容的理解,从对人物的初步了解到个性刻画,教师抛出的每个问题都没有不了了之,或独立思考、或教师领引、或合作交流,均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得以解决。   
当然,肖老师这堂课的优点远不止以上这些,不足之处也还存在,等待着全体语文教师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老师们,教育界有一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又岂只有一种思想呢?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我们开展的教学教研活动,老师们在一起交换的绝对不是苹果,而是思想。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永待完善的艺术。理想的课堂教学和现实总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学习永远在路上!老师们,让我们高举学习的旗帜,向网络学习,向身边的同事们学习,转变观念,砥砺思想,互相切磋,互相探讨,让自己在同行互助中成长、磨砺、蜕变和升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