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慈相济,相得益彰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2期   作者: 彭美霞
[导读] 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信奉“严师出高徒”,言下之意就是严厉的教师才能管教出厉害的学生。
        彭美霞
        湖南省临湘市长安中心校围城小学  
        摘要: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信奉“严师出高徒”,言下之意就是严厉的教师才能管教出厉害的学生。而随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全面推广,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从严厉提高到了宽容和仁爱。
        关键词:威严;仁爱;管理
        戒尺不再允许进入学堂,对犯错的学生不再允许惩戒,体罚会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批评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业多了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上课拖堂了会耽误学生休息......本来自认为尽职尽责的行为这会儿都成了教育的反面教材,这另许多老师陷入了迷茫:仁慈的老师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吗?没有威严的教师又能管理好学生吗?
        其实,仁爱与严厉并不是绝对的“反义词”。仁爱不代表教师对学生放任不管,严厉也不代表学生要对教师言听计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是要将学生牵到人生的终点,而是要给他们点燃一盏灯,指引一条明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速度与方式自由地奔向未来。
        严厉和慈爱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教育出优秀的学生。严与慈,在我国历史上是分别对父、母的省称和尊称。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就主张严慈相济,父母之间相互配合,对孩子严格要求与慈爱的相互交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更要善于将严厉与慈爱相结合,既做学生的“严父”,在品格上、学习上严格要求,又当学生的“慈母”,对他们的心理和生活给予关爱。严厉和慈爱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严厉就像孙悟空头上戴的紧箍咒,可以敦促学生更自觉,形成良好的品性与习惯。爱可以感化一切,慈爱就像春雨,润物无声,有利于教师和孩子们架起心灵的桥梁。它们都是教师教育的一种手段,没有哪种方式更好,要因人而异,因事而论。
        严慈相济,相得益彰。并不是只有严厉才可以树立威信,也不是严厉就一定可以树立威信。只有把握好时机和尺度,精心浇灌,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在教学中我一向主张仁爱,刚入职时,对待学生总是笑脸相迎,说话轻声细语,我想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温柔的老师。学生们成天围在我的身边与我谈天说地,在他们的作文“最喜欢的老师中”也总能开心地看到我的名字。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在班级管理与课堂组织中,效果却并不理想。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建立起所谓的威信,学生对我没有敬畏心理,丝毫不怕我。我上课的时候,下面总是叽叽喳喳有声响,尽管再三温柔提醒,有的同学依然我行我素。

作业也总是有那么几个人缺交,作业质量更是惨不忍睹:本子脏乱差,不按格式写、字迹歪歪扭扭,甚至还有只写一半就交上来了的。整队集合时,慢慢吞吞,队形乱七八糟,毫无纪律可言。这问题到底是出在哪儿了呢?经过一番反思,我将这一切问题都归结到了我太仁慈,并下定决心要当个严厉的教师,于是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开始对班级全面“整风”。上课时,但凡学生有一点注意力不集中,我就大发雷霆;检查作业时,没达到我要求的便毫不留情面退回去让他重新做;整队时没在规定时间到达的就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我以为这么严厉的整风行动可以让我的班级改头换面,没想到,纪律是好了一些,学生们却明显跟我疏远了。下课不再有同学笑嘻嘻来给我讲笑话了,没有女生偷偷给我放亲手做的小卡片了,上课回答问题举手的同学也变少了,也没有同学放学跟在我屁股后面喊我了......
有一次,班里一个平常表现很好的男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我批评了他几句,很少受挫折的他顿时哭了起来。看到这个情况,为了以儆效尤,我呵斥道:“哭有什么用,以为哭就可以逃避责任吗?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做错了事一样挨批!”没想到他哭得更厉害了,还把书摔在地上以示抗议。甚至在以后的几节语文课上都故意不听课。我认真反思了事件的经过,也和同事进行了探讨。意识到了我没有注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处理问题的方法要因人而异。这个孩子家庭环境比较优渥,家人比较娇惯,从小品学兼优,一直都是被大家表扬的对象,自尊心极强。不顾他的内心感受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他,而且事后也没及时沟通化解矛盾,导致他产生了逆反心理,进而到排斥我这位老师和我的课堂。意识到问题后,我将他叫到办公室,先为我的处理方式诚恳地向他道歉了,并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地内心交流。在耐心开导下,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恢复到了之前认真好学的状态。
        教育专家张伯华教授指出,教师对待学生仅仅爱是不够的,师爱无私的同时,必须严慈相济。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小学生心智发育不够完善,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严格要求。教师的严,要严而有理、严而有法、严而有度。没有哪个学生会亲近一天到晚不苟言笑的老师,严厉要对事,学生违反规则时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而不是老师心情不好了就把学生批评一顿,或者看谁不顺眼就吹鼻子瞪眼。教师的严厉不能违背教师观,要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理服人。严厉和仁爱都要把握好尺度。过度的严厉可能或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而过度的仁慈又会让孩子肆无忌惮、毫无纪律观念。二者之间的平衡与变换是管理好班级的关键。
    孩子们成长的过程就像孙悟空去西天取经,一路披荆斩棘、降妖除魔。在教育之路上,教师要用严厉的规则来做如来佛祖的五指山,用慈爱当观世音菩萨的甘露,严慈相济、相得益彰,助力“孙猴子”们走向正道、奔向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葛金国, 孙茵, 王芳梅. 论严慈相济的班级管理艺术[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 32(003):98-102.
[2]梁文利. 严慈相济爱心启迪--班级管理点[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 000(022):19-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