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2期   作者:周沫含
[导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的转型,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部分留守儿童已经步入大学校园成为留守经历大学生。
        周沫含
        延边大学工学院 吉林 延吉 1300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的转型,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部分留守儿童已经步入大学校园成为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备受关注,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如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日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关注点,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检验。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需要我们极力关注。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形成了目前数量庞大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随着逐年提高的录取比例,大量曾有过留守经历学生相继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研究表明:在重点大学的农村户籍大学生中,27%有留守儿童经历;在一般本科大学的农村户籍大学生中,26%有留守儿童经历;在高职院校的农村户籍大学生中,36%有留守儿童经历[1]。据此可见,目前高校中曾留守大学生群体是不容忽视的需要特别关爱的特殊群体。研究其心理行为问题,寻求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十分必要和紧迫。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大学生突出而集中地表现在心理失衡和情感障碍两个方面;留守经历大学生自尊、心理地位较低,社交回避及苦恼较非留守大学生高。
        一、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大学生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者张莉华最早撰文指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存在多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2]。实际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也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存在心理行为问题要远高于非留守经历学生,且有持续的消极影响。幼年是人生成长关键期,父母重要角色的缺位,缺少父母的指导和关爱,可能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全面、人际关系单一、个人行为孤僻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
        1.心理健康水平问题。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程度明显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不少曾留守大学生更易有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导致抑郁、焦虑等一些负面情绪表现频繁,在日常生活中消极的情绪体验会更多。在情绪表现方面也更复杂多样,如波动性、深刻性、体验性等方面。通过高校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询实践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往往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2.人际交往问题。曾留守大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管教,行为方面表现出孤独、自私等偏差行为,不太合群,我行我素,人际关系不太和谐。

年轻人充满活力,非常渴望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留守经历可能导致学生缺少必要人际交往能力和技能,对人际交往缺乏深刻认识,常常带有过于理想化倾向,易走极端,导致将自我封闭起来。但越自我封闭,人际交往范围越小,恶性循环形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体察别人。
        3.幸福感问题。曾留守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普遍不健全,造成其幸福感偏低。由于缺少父母的社会支持,在成长过程中面对诸多重要问题时容易缺少信心,造成了对事情消极应对和回避行为,导致幸福感偏低。年幼时缺少亲密关系,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有可能影响在未来的人际交往和恋爱中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不知道如何应对,对对方表现冷淡、冷漠,以自我为中心,造成对幸福感的负面影响。
        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对策。
        1.高度重视,与心理普查有机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国家对其健康成长给予很高的期望。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早在2001年3月 6日,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伴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测点越来越翔实,特别是针对大学新生入校时的心理普查工作,为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与时俱进,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库。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建立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库。除学生的基本信息之外,主要详细记载学生的动态心理状况,必要时需参考同学对其的综合评价。可与新生心理普查结合进行,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摸底排查,认真核实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具体情况。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库建议从一年级开始建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对个别情况特殊的学生要坚持进行动态跟踪,及时掌握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但也应性对待学生,切忌乱贴标签,不能把“有留守经历”与“心理不健康”等同对待[3]。
        3.拓宽载体,营造良好校园氛围。通过学校及各学生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励志人物报告会、竞技比赛、文艺演出等,引导学生在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中尽情展示才能,陶冶情操[4]。同时,借助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从而建立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及时宣泄负面情绪,在新的环境中重塑自我,有效排解因对环境不适应而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参考文献:
[1]尹晨祖.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7,37(04):114-117.
[2]张莉华.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28-30.
[3]卜艳艳.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43-146.
[4]赖月月,李东斌.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黑河学刊,2009(1):119 -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