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茹
东莞外国语学校 523413
摘要:德育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能力与素养提升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要把握当前全新的教育形式,寻找恰当的教学切入点,利用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素材,使学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
为了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需要教师能遵从持续性、教材为主、学生主体的原则,从教材内容的角度出发搜集合适的网络资源,构建符合主题的教学情境,积极开展合理有效的实践活动,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实现学生道德修养、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
一、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原则
第一,持续性原则。德育的开展需要保持长期性和持续性,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方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始终坚持持续性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始终处于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中,而这可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思想观念。
第二,以生为本的原则。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回归本我,使其能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渗透德育教育时,教师同样需要遵从学生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求知品质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心理发展、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保证德育方式和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喜好以及具体情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第三,教材为本的原则。教材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载体,任何创新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不应脱离教材内容,否则将会出现教育脱节的情况,无法顺利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德育教育目标。因此,任何德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教师能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从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德育教育方案,利用多样化的德育教育素材,合理安排德育活动,借此逐步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网络资源,渗透德育
为了保证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需要教师能寻找更加多样化的切入点,给予学生良好的启发[1]。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缺少充足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认为该学科具有较强的说教性质,存在非常多的理论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即可,无需真正理解。这一思想的存在,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还会影响到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可利用多种不同类型的网络资源和网络媒介,加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容,实现课堂教学趣味性和多样性的有效提升,学生的投入程度也会因此得到极大提升。
例如,在教学“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就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目的性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多种不同的网络资源。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与法律相关的节目、报道等,如《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或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自行浏览一些新的法律案例,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案例的独立分析。教师需要重视网络资源的应用,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其能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注入更多新鲜的元素,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更加清晰地解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必要性,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到非常多的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也具有一定的枯燥性[2]。此时,教师就可围绕着理论知识设计一些具有较强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氛围、活动和任务的影响下,学生能自然融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围绕着知识点展开深入的解读和思考,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找准切入点,运用合适的方法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能顺利接受教师的正确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合理利用网络”的内容时,教师可在上课时加入辩论赛的实践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其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了两个大组,一组的学生为正方,另一组的学生为反方。之后,学生需要围绕着各自的观点搜集相关论据,辩论网络的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好处,还是带来更多的坏处。在辩论赛中,学生能从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角度了解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能逐渐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又比如,在教学“关爱他人”的内容时,教师需要开展一些帮扶活动,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到关爱他人的必要性,从而形成尊敬师长、尊敬长辈、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质。
(三)构建教学情境,渗透德育
德育教育的融合需要教师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借助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推进和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3]。因此,教师需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和学生实情的情况下,运用多种方式构建具有针对性、主题性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然融入到相应的学习氛围中,顺利理解知识。在构建情境时,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该节课的教学主题;考虑学生的情感导向和认知水平,并列举一些能激活学生情感共鸣的真实案例,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真正融入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情感世界”时,该节课主要讲解的就是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区别。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该节课的知识,教师就需要围绕着知识点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展示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激活学生的情感,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一名学生将另一名学生的水杯打碎了,但是打碎水杯的学生理直气壮、绝不道歉,而这就导致另一名学生非常生气。完成以上两个教学活动后,教师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在上述两个场景中,你产生怎样的感受?通过分析角色扮演的内容与视频内容,感知和体会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差别。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情感和情绪的差别,能够产生一定的感受和感悟。此时,教师需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内容将会变得更加直观和轻松,学生也能在正确的引导下快速理解对应的知识。之后,教师还需教给学生控制情绪的方法,使其能懂得做错事及时道歉,出现问题认真处理,要懂得礼貌待人。
结束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何种学科的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教师需在遵从一定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网络资源,开展符合学生能力和喜好的实践活动,构建符合主题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实现其技能水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振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德育策略思考[J].华夏教师,2019,No.144(24):90.
[2]王建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9(3):14.
[3]巩涛.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中华辞赋,2019(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