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因素及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2期   作者:李琎
[导读] 本文主要对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关于技术教育的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探究了技术教学过程的提升策略,在技术型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以下因素:研究材料、物体形状(结构、系统)
        李琎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摘要:本文主要对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关于技术教育的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探究了技术教学过程的提升策略,在技术型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以下因素:研究材料、物体形状(结构、系统)、能量的变化、技术的控制,二度与技术教育因素的影响又有各种技术的使用管理以及技术评价等等,从而在小学的技术教育课程中得到体现,针对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不高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技术教育因素;教学策略
        
        引言:提升学生的科学技术能力以及思维水平是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也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动手以及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因为这是提高科学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一、技术教育因素的概念
        所谓科学就是一种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运动发展过程为研究主体,以对各种现象的总结归纳,演化成人类的看法为目的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从静态的表现形式来看,它表现为人们用科学语言以及各种符号所表达的科学事实、科学原理以及科学规律。而技术则是指人们在运用各种方法改变自然,为了实现自身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此过程中进行创造与控制、应用和改进,将这些有目的的活动顺序与方式,其最终成果以人工的自然物体或技术改造产品和各种工程设施的形式外在的表现出来。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技术教育的实体要素的构成,即各种材料、形状(结构、系统)、能源和控制,称为技术教育的要素。然后进一步分析运用技术的各种智能要素。所谓智能要素也就是人们在各种技术活动中所运用的,是人们在完成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的。而对于技术教育来说,它也是培养人运用技术的基本因素,即技术教育的因素。然而,考虑到各种技术的本质,即一种新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给人类带来各种好处,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技术不仅包含着一定的正面价值,在技术的进步上代表着人类的进步,而将技术用作违法犯罪的事情的时候则体现技术的反面价值。因此,除了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与技能,我们还必须综合考虑到技术对于人、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关系,要让学生建立正面积极的技术态度。
        综上所述,对于技术教育的影响要素包括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经验知识,初步具备技术的运用以及管理能力,能够通过技术评价了解运用技术的正面价值,从而形成积极的运用技术的态度。而这也可以被称为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对于工艺的结构要素是根据蓝图设计进行加工的过程。而从人类的技术发展过程来看,它至少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以技术技能为核心理念的动作技能阶段。二则是以设计理念为技术核心的智能技术阶段。进行技术教育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对技术对象的设计和生产知识的教育过程中,同时也是是学生心理技能以及行动技能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以技术“设计”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教育理念。而对各种技术因素的研究、理解与判断也就构成了学生的基本技术素养。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锻炼学生的技术素养能力主要体现在各种技术教育因素理念的实现上。这也是在小学的科学学习知识内容中涉及到技术因素部分的教学模式中所采用的具体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科学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明确让学生体验技术课的教学策略以及教案设计过程,它是不同于以往的科学理论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对于科学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要严格遵循科学原理理解的过程,对体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也要遵循各种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技术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就是按一定的目的进行产品结构的设计以及生产工艺的设计,从而按制定的设计生产出工业产品,然后通过试验进行技术评价和改进(特别让学生注意科学试验与技术试验的区别),最终就是产品的实际应用或使用,以及对产品功各种功能和效果的使用评价(包括产品安全、经济价值和使用道德评价)。

如果说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进行体验技术的课程体现了对技术生产的全过程了解,以设计和生产产品为重点,那么这种技术类的课程就称为技术知识的掌握。
        比如对于技术产品来说,如果没有经历过产品的制造过程,就无法体现技术的运用,因此主要是通过使用产品来体验各种产品的结构和功能,这就称为技术的应用,如各种干电池、杠杆或滚轴的应用;而对于技术产品而言,如果学生既没有生产的经验,也没有个人的使用经验,而只是关注于观察各种技术产品的应用与使用,通过了解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来掌握其原理,则称为技术知识,比如我们知道的航空器以及空间技术等。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教育的课程都离不开实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不能没有实验教学的参与。而在实验教学的展开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学生技术能力的锻炼提升,也是任何其他纯理论知识后的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而通过实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帮助学生建构对于具体原理的认知,从而让学生能够不断的学习了解充实自己的思维,不断提高思维的创造性,也能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应注重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教育课程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磁铁有磁性”内容的教学中,老师就让学生进行分组准备,在实验前准备好形针、木屑、弹簧等实验材料物品。而在实验开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猜测哪些被测试的项目会被磁铁所吸引,而哪些被测试项目不会被磁铁所吸引。然后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并且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给予适当的实验过程指导,并督促每组的学生做好实验过程记录。当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后,教师就要让全班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报告自己的实验结论,然后再引导全班同学进行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具体的科学规律。而在关于“磁铁两极变化”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猜测:比如把要是小钢球放在磁铁的中间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在每组开展实验,学生们就会发现小钢球总是在向两边进行滚动。而此时老师要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做进一步的磁极实验。学生们就会发现条形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通过摩擦铁针引导他们制作出最简单的指南针,而这也就实现了本节课的技术教育目标。这样也就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技术知识教学。
        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指导,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来,从而保证科学知识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教师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的实验,还能够让学生在各种实验中学习新的知识。然后通过独立思考,锻炼提升自己的科学技术能力。并且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会用到双手以及大脑的配合,这样也可以锻炼提升学生的科学技术能力。而在科学知识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因此也就赋予了学生学习上极大的自主性。让学生们在开展实验以及记录的同时,还提高了肢体大脑的协调能力,最终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水平。
        结语
        在目前的科学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为基础,并且无论是在提出问题与预测方面,实验设计以及寻求实证、数据收集和分析、结论和表达等等其他步骤,教学的过程都是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理念、提升科学技术的掌握水平的过程,并且学生活动的核心方面是独立思考以及独立解决相关问题,这也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并且学习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它还包括在新旧经验的冲突中所引起的自我观念的改变以及重构。而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新旧知识经验的双向互动过程。对于技术方面因素的教学教师也要注意方法。
        参考文献
        [1]牛让花,王浩.智能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1,38(06):67-69.
        [2]王文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技术素养培育策略分析[J].智力,2021(09):31-32.
        [3]蒋珏.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1(03):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