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秘密
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教学。在长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品德修养,但这种情况容易与学生群体脱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教育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教育内容无法符合实际情况。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兴趣接受教育,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状况以及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老师应该从教学实际着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策略
几千年来,中国就是一个“崇德”的国家,也因如此才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用美德感化学生,就是要传承中华文化,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的价值。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就是德育教育的明晰化。历史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历史教材蕴含的德育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敬老人、同情弱者、奉献爱心、敢于担责等优秀品德。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道德典范为榜样,启发学生崇尚英雄人物身上蕴含的道德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就是一部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出的道德修养,就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力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勇于担当的大爱精神,演化为众多历史杰出人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抱负。又如司马迁受李陵事件牵连忍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发愤著述史学巨著《史记》,铸就了不朽的丰碑。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屈原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报国理想破灭后,愤而投江的以身报国的壮举,将爱国精神演化到极致。岳飞、戚继光、左宗棠、林则徐,以及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无数献身的英雄人物,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正是无数闪耀着道德光辉的英雄人物,推动着中华民族坚定不移地前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我国历史上伟人的杰出爱国主义精神情怀,高尚品质与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用对中华民族无限的热情与责任担当传承给学生,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中国梦目标而努力拼搏。
二、渲染史实情境熏陶学生情感,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靠说教,而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才是有效策略。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穷无尽的历史史实均蕴涵着深刻的道德价值。在学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启迪学生教育学生。当前历史条件下,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是平民子女。在中国古代隋朝以前,寒门子弟是没有太大前途的。隋朝开始的开科取士,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人才选拔上的重要里程碑。确切的说,隋朝以后通过科举考试逆袭的平民子弟数不胜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宋代诗人、政治家范仲淹就是寒门逆袭的典范。教师可以借助范仲淹两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贫寒中苦读诗书,最终通过科举成为一代名臣。体味范仲就咸菜淹吃冷粥苦读诗书的过程,结合当今高考政策,启发学生通过自我努力是改变命运的。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不能怕苦怕累,不能畏惧困难,而应发愤图强,在高考公平竞争的大背景下,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真挚的情感、丰富的表情,将事实还原给学生,教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思想脚步,学习历史。更加清晰的理解历史,同时同历史事实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史实时,教师应表现的非常沉痛、悲愤、情绪低沉,用图片影像等资料,把学生带进屠杀现场,让学生感受日寇的这一恶行,引起学生对当时衰弱的国力而深思,从而树立刻苦学习,报效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远大抱负。
三、合理应用课程以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
历史是对现实社会的记录。教师不仅要借助教科书,借助历史史实教化学生,也要大力开发各种课程以外的资源,努力挖掘各种育人要素,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学生上学的路途当中或者在放学之后回家的道路上,他们能够接触到非常多的教育机会,这种教育机会有时间会比学生在学校呆上很久的时间所接收到的教育更加鲜活,更加强烈。历史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充分的利用校外教学资源发挥引领作用,将学生从校内带领到校外,从关注课本到关注生活。比如,在讲授《林则徐禁烟》这一课时,虽然教材对禁烟背景讲述得非常清楚,但是鸦片对中国人民身体的残害程度却不是学生可以理解的。因此,毒禁烟的迫切性认识不会太深入。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参观禁毒所,能够与禁毒警察(或缉毒警察)进行交流,对鸦片对人身体的危害和对贩毒分子铤而走险贩卖毒品的猖獗,就会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这样对禁烟的迫切性认识会更为充分,对英国为捍卫毒品高额利润不惜悍然发动鸦片战争的帝国主义本质就会认识得更为清楚。当今我国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稳定,经济稳定,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军事强盛。历史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其中的各种要素,将近代中国史与当今我国现状进行比较,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共产党人在民族解放的进程中付出的不懈努力与巨大牺牲,也更能感受到今天繁荣昌盛的强大祖国的来之不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自己去挖掘,更要启发学生自主地参与各种有趣的校外教学学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通过自身的认真观察、大胆实践、动手操作,通过自身的调查取样,在合作与交流过程当中,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参与校外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收获到的无限成果,并在课堂当中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体验进行分享,让德育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与社会接轨,培育出更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
四、德育教育应有效地抓住教育时机
有效的教育需要良好的教育时机,德育教育更是如此。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利益纷争却时刻扰乱着我们平静的生活。在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当更好的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时机循循善诱。比如,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北约飞机轰炸。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0多人受伤和馆舍被毁的严重后果。发生这个事件后,各地纷纷举行游行、集会,强烈谴责北约暴行。这是一个绝佳的爱国主义教育机会。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历史定律。教师要抓住这个事件,充分运用当时媒体的各种信息,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引导他们合理表达爱国的方式。又如,要教学生领会弱国无外交的丛林法则,可以借助叙利亚驻联合国大使在大会上面对欧美列强无端指责而站起来陈述事实真相时,欧美国家代表纷纷离席而去,叙利亚大使坐在会议室外无助绝望的神情,感受“五四运动”前夕发生在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的无助与无奈,认识到当时中国与当今叙利亚在国际上的艰难处境,从而激发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
结语:总而言之,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有非常多的德育素材可以挖掘,只有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的发掘德育素材,并把握好时机和尺度在教学过程当中逐渐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这样能让学生在高中历史学科当中学习知识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马雪. 谈德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21):115-116.
[2]张道权.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1(1):179-181.
[3]姬磊.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 学周刊, 2014(25):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