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婕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曾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强调,语文的学习,必须要兼顾“语”和“文”,要注意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
然而,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却很容易呈现两极化趋势。早些年,语文新课程改革,很多语文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热闹之余,活动之余,很多课堂并没有深入挖掘其语文性。近几年来,语文教学开始趋于理性,但在回归中,又过于应试,谈三年一盘棋,让学生在初初走近语文,还没来得及体会语文的趣味性和文化性时,就被应试的现实浇灭了语文学习的热情,体味不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分享成语故事,培养语文兴趣
众所周知,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以简洁凝练的形式,表达丰富深邃的内涵。因此,针对初一的学生,进行成语故事分享,这一听说训练既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仓库,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学生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如何进行讲成语故事的训练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示范引领
活动刚开始阶段,学生并不清楚活动的要求。因此,可以先由老师示范一两次,利用课前五分钟,讲一两则有趣的成语故事,以激发学生讲成语故事的兴趣。并在分享成语故事后,给学生提出要求,按照“说题导入—成语出处—故事情节—成语运用”四步程序走,尽量把故事情节讲得生动有趣,并把成语运用在生活中,学会活学活用。
2、自主挑选
在成语故事分享的前几周,老师最好能先挑选几位优秀学生来讲,以求讲得更有效、更生动,为其他同学树立“讲好”的榜样。这样,听成语故事的学生就更清楚,成语故事的分享要讲得条理清楚,绘声绘色,并且比喻义讲明确,还能用几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联系生活,表达对这个成语的看法。
接下来几周,老师可出示10—20个成语,可以是我们经常接触的或以前曾经学过的成语,让学生们自由挑选,提前一两天时间准备,最好能制作PPT,查找相关资料,丰富素材内容(如音频、视频等)。
3、互相评价
在每个学生讲完成语故事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非常有必要。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付出劳动而得到肯定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取长补短,以便自己以后能讲得更好,这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主要目的。并且,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建议由老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各占一定比例,再合成总分。
二、分享名著佳句,扩展语文视野
文学名著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闪耀着人类思想的光辉。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启迪智慧,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扩展学生的语文视野。《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九年级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阅读名著,新教材也有名著导读,每年中考也加入了名著阅读的考查。但是,学生阅读名著的效果并不理想。
1、再现名著情节,细读经典故事
经典的名著中,总少不了一些经典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因此,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好一学期的阅读书目,并分配到每周的阅读中去。如果是一些经典的长篇作品,也可以安排2—3周的时间,要求学生初读—跳读—细读,并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更好的检验学生名著阅读的效果。
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名家语言
阅读名著,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这位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语言特色。因此,一些经典的名著,可以让学生积累整理精彩的语句语段,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模仿,在模仿中体会,在体会中凝炼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的文字。
3、还原时代背景,领悟作品内核
一部经典的名著,一定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呈现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因此,带领学生阅读名著作品,不能片段式的割裂的来欣赏它,而应该把它放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让学生去理解去感悟,去对比去体会。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这是路遥的代表作品,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极大影响。
三、分享经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我们的孩子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背诵诗词。有人说“诗是语言的皇冠”,也有人说“诗是心灵的港湾”。可见诗歌之于我们的意义。尤其是在如今倡导关注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诗歌活动如火如荼的举办下,引导学生通过分享经典诗词来提升语文素养,自然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容易达到效果。在这里,笔者整理了几种诗词鉴赏的方法,在课前五分钟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品析。
1、按诗人作品赏析
从最早的《诗经》,到近代的名家诗词。可以让学生挑选出他们最欣赏的一些诗人,然后制定每周的诗词赏析主题。
例如:在“杜甫诗选”周,学生分别挑选了《望岳》《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秋兴八首(其二)》五首诗进行赏析。通过这些诗的鉴赏,学生不仅更全面的了解了杜甫所处的时代,也了解到了一位心忧国家的儒士,由年轻时心怀凌云志的豪迈到年老时满腔愁绪已惘然的痛苦过程。
2、按诗词主题赏析
在诗词中,主题分类是最简单明了,却也最容易熟记的。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主题进行分类,而是从“飞花令”中获得灵感,与学生一起提前选定好某一主题,如“花”“风”“水”等不同的主题,在一周的诗词鉴赏中,学生就会选择一首含有这一主题的诗词,进行鉴赏。这样的安排,既降低了诗词难度,也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他们对诗词的分析鉴赏,渐渐地会着重关注意象及背后的意境之美的分析了。
3、按诗词年代赏析
诗歌从产生年代划分,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和现代诗。更细一点来说,同时代的诗人,彼此之间也会有渊源有交集有故事。他们的诗词也会被经常拿过来比较。例如唐代两座无法企及的最高峰“李杜”(李白和杜甫),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的“元白”(元稹和白居易),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韩柳”(韩愈和柳宗元),唐代的山水诗人代表“王孟”(王维和孟浩然),晚唐时的代表诗人“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等等。
这样同时代的诗人两两比较,诗歌作品两两分析,不仅让学生对诗人的诗歌风格有更细致的了解,在学生心中,还能渐渐形成时间轴,对不同时代的诗歌发展也能形成认识。
总之,巧用课前五分钟,这种活动的形式如同一个课前热身,让学生在常规的语文课程之外,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好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语文的趣味之所在。它是一个有效而有趣的窗口,帮助学生以更多元的方式加深“大语文”世界的记忆,以更丰富的活动补充拓展语文的常规教学。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如赏析时间有时超时,诗词品析不够深刻,名著阅读节奏稍慢等问题,但总体来说,通过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充分珍视、保护学生了的点滴进步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肯定和激励机制中,逐渐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性和语文中的生活性,形成了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极大的拓展了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培养学生具备真正的“大语文”观和语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