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可视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余子暄
[导读]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抽象化概念与知识,为提高学生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效率
        余子暄
         杭州市西湖第一实验学校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2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抽象化概念与知识,为提高学生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将“可视化”教学应用至实际的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围绕初中历史与社会“可视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这一主题,进行简要地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可视化”教学;实践
        前言
“可视化”教学是通过利用表格、示意图、思维导图或者是框架结构图等形式,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可视化”教学的应用。
        一、 巧用示意图,变通知识,使思维直观化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抽象问题的思考能力有限,大部分时候是借助过往的经验为主,因此在进行抽象问题的思考时仍然需要形象思维作为支撑。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当中,其教材中的内容不仅包括各种文字资料,同时还包括反映信息内容的景观图、统计图、地图表格以及示意图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像知识系统”,这就是“可视化”教学中的主要表现手段[1]。
        比如,在对“隋朝大运河”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材中对该部分知识的描述只有1幅图以及165个字,仅仅只依靠文字的叙述很难将大运河当时的情形以及背后深层次的意义表现出来。为加深学生对于“隋朝大运河”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资料描述画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大运河的中心、沟通的水系、分段以及南北起讫点等基本信息进行明确。其次,对该知识点进行总结,通过“一条运河、两千多公里、三个节点(洛阳、涿郡、余杭)、四段运河、五大水系”的梳理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运河的意义的理解,并根据其贯穿南北的水系总结出大运河对于沟通南北文化经济的重要性。
        二、 活用表格,学会比较,促进逻辑思维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涉及时间与空间方面的分析与比较,通过表格的方式可以使对比的过程与结果更加直观清晰。从时间维度来看,主要是针对历史事件发展的不同层次进行比较。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不是偶然发生,而是需要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催生而来,因此从时间的连续性方面来看历史事件总是呈现出阶段性的形式。

因此,基于时间坐标轴,将历史进程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利于理清特定条件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以及逻辑关系[2]。比如,在对“屈辱的岁月”这一课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表格的形式对该课题涉及的历次侵华战争进行梳理,从而直观地分析出历次侵华战争的发动国家、根本原因以及战争结果(即条约割地赔款),促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到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从空间维度来看,主要是针对特定的历史发展进行古今中外的对比。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古今中外历史联系与比较是教师为加深学生理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时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对古代“丝绸之路“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与当代的“一带一路”从各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知识,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是提升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方面整体素养的有效手段。基于此,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对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便于对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灵活地拓展,并通过列表的方式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促使繁杂的历史知识在表格的帮助下实现“可视化”教学。
        三、 精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可视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串联起各种复杂历史知识点,促进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众所周知,人体的左脑与右脑在分工上各有不同,左脑主要负责顺序、逻辑、数字、文字以及条例等直观思维方面的内容,而右脑主要负责想象、图像、整体思维、空间以及颜色等抽象思维方面的内容,在“可视化”的教学手段之下,图文并重的形式有利于使学生在进行历史与社会知识学习时能够将左脑与右脑全部充分调动起来,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平衡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把相对枯燥的信息转变成容易理解的、彩色的、逻辑清晰的图表[3]。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常都是遵循“提出课题—中心发散—联立关系—绘图完成”的具体流程。
        比如,在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课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针对该课题制作思维导图时,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该课题的主题是“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其次再以课题主题为基础进行发散,画出北方民族融合、政权、江南地区开发以及文化等一系列的子主题,使之与各知识点之间建立具体的关系连结,促使思维导图具体化,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该课题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可视化”教学的重要作用,需要在课堂教学时指导学生对示意图进行绘制,灵活应用表格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及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课题的思维导图,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正文.可视化: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效显现[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04):43-44.
[2]刘香菊.思维可视化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J].高考,2019(12):167.
[3]刘金虎.初中历史与社会“可视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9(03):38-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