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琴,李法营,古嘉靖,吴颖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新时代的高等院校担负着更重要的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之下1,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厘清生态文明和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分析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结合前期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总结分析了两个教育现存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了相应融合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以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美丽中国”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问题;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们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以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在一定时期内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使得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和修复能力受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各要素内在的配置机制发生了紊乱和失调,导致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值得关注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大学生值得重点关注,一来他们正值思维活跃的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和重要事项有较强的评判意识和接受能力;二来,他们又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少年,是若干年后中国发展和践行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因此,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办学宗旨目标之下,将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重要,也很必要。
一.生态文明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生态文明
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的阐述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使得生态文明观的内涵显得丰富而富有新意,邹毅提出“所谓生态学或生态观,就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2-3]。”本文中生态文明观做这样的阐述:“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理论教学、课内外实践等形势多样的教育培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念并具备恰当的生态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关系[4]”。
按照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学科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法律规范建设[5]。本文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指的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们对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道德义务、生态环境保护等理论上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以及能积极主动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活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宽泛而笼统的,本文中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活动,是统治阶级为夺取、掌握 和巩固国家政权,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理论教育活动[6]。”不管从哪个方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四个要素,即教育的主客体、内容和方法。
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进入新时代,特别是进入两个一百年交汇期,00后的青少年陆续进入大学校园,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00后自身的特点加上科技的进步、国内外各种思潮的涌动和影响,使当下的思政教育愈发重要且困难重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提出是必然的,它为一段时间内的大学生思政工作中指明了方向。这其中,生态文明教育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出了,并显得十分重要,采取各种恰当措施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成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成为当下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必要。
(三)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辩证关系
1. 目的、任务一致性
从字面意思来看,两者都是以教育为根本落脚点,都尝试通过运用一系列技术手段、教育活动使受教育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的意识或行为达到预定的标准或目标。其实无论是生态文明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都是提高人们的意识素养,提升人们的行为表现,使其努力向“完整的人”这一最终目标迈进。
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和原理,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态素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培养理性的“生态人[7]”。 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8]。两者看似没有密切关联,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原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文明素养愈发凸显,生态文明教育变得更为重要,两者的目标任务愈发变得一致。
2. 对象、内容交互性
从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对象而言都具有广泛性,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们都应适时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家庭成员、社会公众还是政府人员,都有接受二者教育的必要,都可以成为二者的教育对象。
从教育内容的组成来看,生态文明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道德观教育、生态政治观教育、生态法治观、生态伦理观教育等,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就业观教育、伦理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明显看出二者之间存在某些知识交叉点。
3.方法、理念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不少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的理论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榜样示范法则具有引导和警示人们行为方式的作用;自我教育法有利于人们通过分析社会上的典型法治事件和现象来有所感悟、思考,并内化为正确的法治观念。基于上述关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法论和理念观,再结合到现在的生态文明教育,会发现实践锻炼(学理论、用于实践)、榜样示范(吸取国内外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示范样板的经验)、自我教育(主动践行、影响带动)对生态素养的培养和生态行动的采取有积极影响。
二.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教化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和趋势,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的是上下协同、积极行动,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接受者和践行者,他们对生态文明教育素养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落实中国碳中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建立人的言行和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交往方式。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新含义和新目标,这其中生态文明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各种形式新颖、切实有效的手段在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和习惯,让大学生主动融入其中、主动践行,必将能在高校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关键需求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念、思想品质。生态文明教育是建立在生态哲学基础之上,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彻底变革人的世界观的教育[9]。当前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担忧,大学思政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或策略匹配大学生知识结构优化的需求和与时俱进的诉求。新时代两种教育的协同共进既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也是高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大学和绿色环保社会号召的积极响应,更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方面。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目标的必要保障
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不同于国外尤其西方国家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实现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为中国中长期发展目标贡献智力支撑和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根本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而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大学生拥有保护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秀品质,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养,亦能让他们拥有更加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储备,最终能够实现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和生态文明实践能力的有效融合,这有助于其促进自身的全面深化发展。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过程
2021年3月7日至4月19日,通过问卷星在线发放《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与思》的调查问卷,针对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查,共收回900份有效问卷。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与思》的调查问卷共设置了四个部分31道题目,主要包括被调查人员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专业、生源地)、生态文明与思政教育概念认知(针对两大教育中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调研)、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教育实施现状(自己学校相关教育开展的情况、优劣势)、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以有效促进两类教育的融合)。
通过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有以下基本的认知,被调查大学生的性别比例为6:4(男生:女生),总体来看受访大学生85%以上对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政教育有基本的认知,其中农林类相关专业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基本问题的认知情况更好达到92%。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生态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愈发重视,生态文明愈发受到重视,总体来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有所提升,也养成了相对文明的习惯和行为规范,通过调查欣喜地看到了这些进步和成绩,但总体来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表现在:
(1)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对生态文明概念很了解的大学生为32%,了解一点的占62%,不了解的占6%,从整体上来说,生态文明概念并未入心入脑,只是知道一些基本的概念或者定义。
(2)“您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吗?”这一问题,选择正确答案“6月5日”的大学生占了8%;选择“6月25日”的大学生占了12%;选择“3月15 日”和“不知道”的大学生各占了 59%和 21%。
(3)大学生参与生态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或意识不强。对于“您会主动参加一些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环保活动如打扫卫生或捡垃圾吗?”这一问题,回答“想过但从未参加” 的学生占了61%,回答“经常参加”的大学生仅仅只占了33%。可见发部分大学生有参加这些活动的想法。但主动践行的不多。
再如“您是不是会主动关掉滴水的水龙头?”有56%的大学生选择了“事不关己,不回去关”,仅有12%的大学生选择“立马关掉”。
2.对生态教育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1)尽管生态文明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也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关注和推进的事项,但在高校具体的运转实践中因高校自身人财物的受限,高校更多的还是会关注科研能力、学科专业发展、就业创业中,真正投入到生态文明教育的人财物不多,会陷入了生态文明教育不被重视的“死循环”。
(2)三所研究对象高校作为农林类院校,有着诸多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文明教育的想课程、比赛和竞赛,但在受访者中有高达57%的人认为课程授课内容单一、教学效果不好或相关的活动吸引力不够。
(3)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获取途径比较少。对于大学生生态环保方面的相关知识获取途径,有61%的学生选择了多媒体手段,但网络或多媒体存在着知识碎片化和片面化的问题;有11%学生选择了“书籍”,仅仅只有28%的学生是从课堂学习上获取到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这表明,在高校课堂的教学目标未达到有效的目标。
(4)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受访大学生普遍认为还是不足。在回答“您对如今学校生态文明观的教育的看法?”这个问题中,有71%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不到位,不太满意”,仅仅只有19%的大学生对此感到满意;对“您认为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如何?”这一问题,有63%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只停留在一般的水平。
(5)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受访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政教育手段单一、成效不够(54%),仅有1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现在的思政教育开展的有效且吸引人。
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教育理念的提升和转变
无论是生态文明教育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而言两者是一致的,都需要秉持“自我管理”和“全员育人”的基本理念。对于自我管理理念,针对在校大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对生态文明或思想政治的认知、认同和认可,树立积极向上的观念,并在具体的生活、学习之中能够主动践行如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能节约用水等;所谓全员育人的理念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大学生、朋辈、家人好友”等能够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两类教育之中,发挥出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协作的作用。如在大学生朋辈之中遴选优秀学子为其他大学生树立榜样,用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思想政治修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增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现实形势的把握,促进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思考[10]。
(二)教育体系的转型和升级
为更好的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应在先用的教学上下功夫、求改变、抓过程、出实效,以真正地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从课程内容改革上来看,应该逐步增加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架构、知识内容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国内外生态环境现状等,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从教学实践角度来看,除开基本的理论学习在外,还需要引导加入更多的社会实践环节,诸如社会调查、户外种植体验等,还应融合最新的时事热点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行与思,通过查阅资料、访谈身边的师生或亲朋好友等对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是一次非常好的契机,能从实践中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冲击和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体系[11]。各高校要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示范课程,示范课程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选择,要求在教学设计、课外辅导、课程考核等方面都能体现“课程思政”要素[12],实现教育活动的聚焦和丰富以激发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兴趣,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三)教育保障的细化和确保
对于两个教育,应该明晰的一个观点在于它们都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育过程,需要因时因地不断地进行优化、提升和改进,以真正地实现教育目标的实现。
首先,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明晰“上下一盘棋”的运维目标, 需要的是高校各部门、各院系通力合作的结果,要制定出台切合学校实际的实施方案,明确职责、确定奖惩制度,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保障。一方面,高校要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政教育提供人财物的基本支持。要有“自上而下”的大局观加强统筹规划,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两个教育大力支持,培养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开发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政教育师资库、试题库、评测库,围绕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制定具体的培育目标、合理的教学大纲,健全相应的考评管理办法,及时检验教育成效,奠定教育基础。其次,对于教育队伍的建设上,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专人教师和高校辅导员在两个教育实施中的重要性,对他们进行业务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和队伍建设十分必要,要建立相对完善的队伍发展和晋升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动力、活跃他们的教学科研思维,让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人才的坚强后盾。最后,要建立合适的教师培训测评机制和学生的培训测评机制,对于教师要让他们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而针对大学生的培训和测评,这里侧重的更多是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或学生社团成员,他们作为老师和一般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能够起到上传下达、引领示范的作用。
(四)教育环境的优化和创新化
无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都是国家发展的需求和要求,要从国层面有一套行之有效其能坚持不变的制度保障。因此,要积极达成共识,实现教育环境的优化和创新化。
所谓优化,就是要不断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如合力监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 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并能坚持不懈不全深入和深化,从大格局上实现两类教育社会环境的稳固。从创新化的角度来看,一是要结合各高校实际积极开展契合时代主题的两类教育,如西南林业大学可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开展校内自然博物馆知识竞赛活动,将世界古茶树原产地资源展馆和标本馆的相关知识点作为比赛内容,激发师生学习的热情;二是学校可尝试定期、不定期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行为习惯、生态价值理念、生态法律知识等方面进行评定,检验是否达到教育目标,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全过程育人。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人大学办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教育则是实现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两者在大学生的成人成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不断优化细化相应融合措施,以真正的实现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以真正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邹毅.中国哲学的生态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3]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4]贾卫列,刘宗超.生态文明观:理念与转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112.
[5]陈寿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J].生态文化,2008,(4):10.
[6]王晓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魅力彰显的实践之维—基于毛泽东<实践论>的研究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8).
[7]杨治良.记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以]阿维夏伊.玛格利特.记忆的伦理[M].贺海仁,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9]侯洪,刘歆.课程建设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71-76.
[10]封超年.生态理念视阈下的德育创新与实践 [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11]李志强.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困境与改进路径 [J]. 高教论坛 , 2018(3):122-124.
[12]肖香龙,朱珠 .“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10):133-135.
项目基金:西南林业大学2020年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XLDJSZKT047;XLDJSZKT037);中国林业政研会2021年研究课题(1zy21162;lzy21171);西南林业大学2020年度人文社科校级文科项目(WKYB19)。
作者简介:宋琴,1983年生,会计师,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政府财务制度、乡村振兴、人力资源管理研究。E-mail:283652761@qq.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