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言诗》为例,也谈节气诗教学新策略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林钟钦
[导读] 4月20日,谷雨,不风不雨正晴和,郊行古小观佳课
        林钟钦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实验小学   福建  福州  350299
        4月20日,谷雨,不风不雨正晴和,郊行古小观佳课。今日,做课的是古槐中心小学的郑琳老师,课题是郑板桥的《七言诗》。一说到郑板桥,不约而同就会想起“竹”。无论是郑板桥的画,还是郑板桥的字,甚至是郑板桥的诗,总也离不开“竹”。即使是谷雨节气写谷雨,他也要把心爱的“竹”搁在心里,才好下笔成诗。竹子是郑板桥一辈子的挚爱。郑板桥艺术上的创作灵感源自竹子,正直清高的性格的养成源自竹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是源自竹子,可以说郑板桥之所以会形成蔑视权贵,桀骜不驯的文人品格,竹子功不可没。如何引导农村学校的学生通过《七言诗》的学习读诗读人明意呢?执教者郑琳老师的处理颇具特色,笔者就以《七言诗》为例,也谈此首节气诗的教学新策略。
        一、读诗读人,立体多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也是进行语言训练、陶冶情操、体会感情、积淀语感的重要方法。王尚文老师在《教育如天 语文如地》中说,只有读你才会读,读就是听,听作者是怎么说;读同时也是说,说出你的理解感受。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在读文本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读其作者,读其写作意图等等。我觉得很有道理。在这节课中,郑琳老师通过读走进诗人内心,通过想象感受诗的意境,诗的文化。不管在初读还是细读文本,都处理得很精致也很漂亮。如初读环节,通过自由朗读古诗、老师范读、学生个读、全体齐读、师生合作读、男女合作读等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为下一环节借注释知古诗大意做了铺垫。随着教学的循序渐进,郑琳老师多层次、多方位地引领学生深入地读郑板桥,读他的生平,读他的同类型作品,进而读他的人格品质。如,郑琳老师在课的导入解题明作者环节中,通过交流介绍使学生对郑板桥有了初步的朦胧的认识;接着对《七言诗》的初读悟读、诵读吟咏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文本的魅力,学生对诗人郑板桥的理解就有了一定的感知;最后执教者又巧妙地引导学生读其作品《竹石》,这样多方位地读,使得郑板桥的诗、郑板桥这个人既立体又丰满。


        二、想象助力,明意悟情
        此首节气诗也是古诗中的一首,学生要想真正理解文字的内涵,走进师中所描绘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心灵,离不开想象的助力。是的,没有想象就不能真正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因此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诗歌教学的特质,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或事或物展开充分的想象,在想象中明意悟情。正如在此节课上,初读古诗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还是朦胧的,郑琳老师以想象助力,让学生细读文本想象画面,其实正是对诗人传达的信息的一种触摸和还原。如学生读完首联“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后,郑琳老师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习颔联“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的时候,郑琳老师这么引导:“你的眼前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郑琳老师之所以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因为她明了想象是体验诗情的基础,是通向诗境的桥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正如郑琳老师所预设的,在首联学习中,通过想象,在生生交流中,天气晴和,亭亭翠竹就跃然眼前。而眼前的翠竹,为什么在作者的画中却是“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呢?在想象中,思维的碰撞就产生了。眼中竹与画中竹竟然是如此的不同,作者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生阅历的适时出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对此诗所蕴含的情就不难理解了。由此可见,在想象中读,在读中引导学生想象,在思维的火花极具碰撞中,学生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关于这首诗的立体的画面,诗的意、诗的境就自然而然地印在学生心中。正如艾青所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没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倘若没有想象作为媒介,再美好的诗歌也只是一行行抽象的文字符号,读者根本无法领略其艺术境界的生动与美妙。执教者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正确运用想象策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画的情境中,领略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感悟诗中的意境,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才会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有所获。节气诗的教学也应是如此。
        三、巧用资源,传承文化
        每一节语文课,都离不开资源的运用。但是怎么样,用得效果如何,是很考验执教者的文本解读能力的。郑琳老师在“谷雨时节知习俗”中,巧妙融入谷雨 “仓颉造字”的习俗视频,自然而然地在谷雨中,借直观的画面把仓颉造字的美好的神话传说故事无痕地融入。不仅如此,在学生观看完视频之后,以仓颉是如何造出这个字的说感受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我个人很欣赏,觉得很有必要,因为五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诗韵,因为有了文字才让经典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就无痕地蕴含在语文课堂当中。美矣,妙矣,恰如其分矣。
        花气浓于百和香,杨花落尽子规啼,春行渐远,但节气如歌,让我们在与节气文化深情相融的中华传统文化之花怒放的语文课堂中继续夏耘,收获秋的美好。期待在下一节气中同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