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教学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裴海娟
[导读] 中国画在其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特有的审美意识和颜料的局限性导致了中国画色彩语言表现意识的逐渐弱化,这必然会限制中国画色彩情感和色彩想象继续发展的空间。因
          裴海娟
          运城垣曲县高级职业中学, 山西 运城 043700
          摘要:中国画在其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特有的审美意识和颜料的局限性导致了中国画色彩语言表现意识的逐渐弱化,这必然会限制中国画色彩情感和色彩想象继续发展的空间。因此,倡导色彩在中国画表现中的创新意识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当中,对色彩的索取是必要的,传统的水墨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追求。当前,对中国画创作中色彩应用的探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论是哪种看法,都需要在继承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发展色彩的应用,艺术家通过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将色彩的感觉、想象等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在分析目前中职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中职美术教学中中国画色彩教学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美术教学;色彩教学;运用策略
          1 中职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的重要性
          1.1 色彩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色彩情感表达意识
          在美术创作中,不同的色彩能够表达创作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色彩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色彩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艺术创作中的色彩表达来实现一种艺术情感的表达,提高学生的色彩表达能力。例如,一望无垠的蓝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万里晴空或者辽阔蔚蓝的大海,继而产生一种清新惬意的艺术享受,橘红色能够让人感觉温暖等。不同的色彩表达都带有自身的感情色彩,所以在美术创作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情感色彩,从而根据这种情感色彩进行创作,让表达对象更加鲜活,充满生命力。
          1.2 提升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
          色彩的搭配方式是千变万化的,不同色彩的组合所展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都是不一样的,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色彩的运用教学能够给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色彩世界的大门,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教学中色彩的魅力,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绘画色彩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美术教学色彩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 色彩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现状
          中职美术教育色彩教学部分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美术色彩在中职学生心中没有确切的概念。中职学生在入学之前,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过于薄弱,理解能力差,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兴趣可言,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二是我国目前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的理念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能与时俱进。尤其是对于中等职业学生的美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不考虑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创新空间,基础课程,如色彩、素描等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都呈现一定程度的模式化,进而导致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生动有趣的美术课程教学受到限制。三是美术色彩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教材落后,很难做到推陈出新。此外,也缺乏多媒体技术的配合和支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色彩教学显得力不从心或过于单薄。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色彩理论的分析,忽略了色彩的鉴赏和运用,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对物体的光源色、环境色,以及固有色进行观察,且将其展现出来,将物象的面貌客观表现出来,艺术创作已经步入多元化的发展时期,与之相对应的中职学校基础色彩教育则显出缺陷和不足。
          3 中职美术中国画的用色之道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独具中国魅力,有别于西方艺术。中国画大多讲究的是意境。有句话说得好:“欣赏中国画,实际是在读作者内心世界”。此话不假,画家会通过作画这一过程,将所见所想,比如山峦叠嶂,花鸟鱼虫,草石河溪等物象提炼加工,表达自己主观思想,做出随心境的符号。这样看来,一幅看似简单的中国画,实则传达了作者更为深刻的涵义。然之,光有骨架不行,得着装,这样看起来才会完整。色彩的协调、构成是一幅优秀作品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

时间推移到史前期的作品,细细观察不难看出打磨或是烧制器皿的色彩是该时期作品重要的组成因素。继续推移时间,进行原始的岩画考究,那么就会发现中国画已经受了几千年的洗礼,中国画的造型、构成都受之影响,尤其是墨色,岩画中凹凸不平的地方,也正是中国画色彩运用的很好启示。中国画对色彩的运用尤为讲究,它不会简单地使用某种色彩,但它更不会不加设计、随意地使用色彩,它不单追求作品的色彩魅力,更在乎的是传出来整体的和谐。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紧密的关系,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万事讲究“和谐”。这种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精神在中国画作中就是很好的例子。正是由于中国画独具魅力的色彩使用,通过艺术家完美的色彩配置,表达了艺术家主观思想以及细腻感情,才使得中国画有着注重色彩并不局限于色彩之说,使之经过这么多年的风和下雨,今天仍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聆听到悦耳动人的“心声”
          4 中职美术色彩运用的内容
          色彩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对其有足够深刻的领悟,才能使中国画所特有的墨彩华章得到充分的展现。那么,在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方面,随着所处时代的不同,在见解上也有着差异性,就算是同处一个时期的画家也会各有见地。由此可以看出,创作者通过自身对色彩的所产生的领悟、想象等,让色彩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内容、情感等由作品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从而使中国画色彩的运用不仅有属于自己的风格,还能充分地表现画作所要表现的意境。
          首先,中国人物画的创作,通常是以水墨为主要的色彩,利用水墨勾勒出线条,加以色彩的充分点缀,使画作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水墨在运用的过程中千变万化,但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也要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原有的绘画理念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内容。创作中国画的颜料主要是植物或是矿物提取物,主要分为石色和水色两种,原料不同,画作也别具一番韵味。另外,中国画主要是充分展现创作的意境和情感,特别注重思想情感,结合自身对事物的认知,来决定色彩的应用,在画作中充分体现了个人的思想。
          其次,由于西方色彩应用技巧的影响,中国人物画在绘画技巧上也有所改变。人们对西方绘画作品的喜爱,使其得以迅速流行。从人物画中我们可以发现,创作内容的真实体现主要是通过色彩的运用。虽然中国画主要是以墨色展现画作的意境,但这并不与色彩的运用思想相违背,反而色彩更加有利于绘画意境的表现,中国画则忽略了这一点。众所周知,中国画具有特别浓厚的水墨韵味,与西方素描黑白两种颜色的勾画相比,水墨可以更好地展现色彩的变化层次,浓与淡的相得益彰,使狂放不羁的艺术境界充分地彰显出来,让人们在感官上得到极大满足。但在借鉴西方画作的过程中,中国画必须让水墨和其他色彩相辅相成,必须坚定中国画的绘画思想。在创作中国画过程中,必须将色彩和造型进行融合,在风格上使画作别具一格。如果在画作上采用了西方的绘画风格,则会造成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极大损失。因此,在运用色彩创作中国画时,就必须以中国传统的绘画理念为基础,意象化地运用色彩,使单一着色的不足之处得到有效弥补,进而在当前环境下中国画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次,对于西方绘画艺术的色彩运用手法,中国人物画并没有完全地照抄照搬。早期的中国画,虽然还渗透水墨精神,但对色彩的运用有了很好的诠释。唐朝是我国色彩运用的全盛时期,在人物画、山水画、敦煌壁画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特别是人物画中的精品之作《步辇图》,都对后期中国画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画由于颜料选材较为独特,从而使画作在色彩上鲜明生动又高雅脱俗,虽然画作运用的颜色种类较多,但褪色现象却极少,进而使中国画的意境得到完美的展现,每幅画都像在述说着一个故事,树立起了中国画色彩运用的典范。随着中国画色彩运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画家对于色彩如何更好地运用有了自己的理解,通过色彩传达出所处时代的大众审美观,并采用勾框填色方法凸显画作典雅别致的风格。
最后,在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中,并不被色彩的还原性所限制。由于在色彩上中国人比较偏好于轻快、简洁,因此,中国画在运用色彩方面比较注重随类赋彩,在与主色调保持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平涂着色,让画面更具美感。
          5 结论
要想提高中职美术色彩教学效果与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色彩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应该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大胆创新,在学生思想上进行启迪,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色彩教学的内容,对传统美术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找到教学中的不足,对色彩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处理,不仅使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充分掌握,而且要创新色彩教学,强化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其实践水平和美术修养。

参考文献:
[1]陈慧慧.当代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J].科教文汇,2020(16):126-127.
[2]张矿矿.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措施分析[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3):1.
[3]刘欣.优化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策略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0(3):122-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