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身边教学资源,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李向南
[导读] 这是一节普通而又特殊的课。说它普通,因为它是八年级课本里一个平平常常的内容;说它特殊,因为这节课我带着班级的学生,一起为全校教师进行高效课堂的教学展示。
        李向南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中学  165000

        这是一节普通而又特殊的课。说它普通,因为它是八年级课本里一个平平常常的内容;说它特殊,因为这节课我带着班级的学生,一起为全校教师进行高效课堂的教学展示。
        开始时,我像以往一样,想选一节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来展示,这样可以避免在上课时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提高一下教学展示的成功率。但是这样又会使这样的展示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作用。最后,我还是冒险地选了一节新课《做负责任的人》。
        虽然在备课时也是信心满满,但是一到现场,因为要面对一些未知的状况,心理也难免会有些忐忑。带着这种忐忑的心理,我和同学们一起开始了这节课。
        导入新课时,我播放了一段同学们录制的小视频:小敏作为值周生发现了同学上学迟到。并提问思考: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因为是同班同学录制的视频,又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境,同时确实有需要解决的矛盾冲突在里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起言来,我因势利导,指出生活中常常会面对需要我们负责的事,如何选择,如何做,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引入本节新课。
        在学习“不言代价与回报”这一知识点时,因为在预习中很多同学已经了解了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会有哪些获得哪些责任,可能会付出什么代价,我们又如何做出选择等问题,所以很快这部分的知识点就掌握了。但是对问题的理解可能没那么透彻,只是浮于表面。因此我借上一个小视频的内容及近期学校学生会召新的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是否要报名成为学生会的一员。正是因为这样简单的改动,让学生们的代入感一下强了起来,有同学说“我也正在犹豫着要不要报名呢”,有同学说“我希望我班有多一点同学进学生会,这样有些事情会好办的多啊”,还有的同学说“进了学生会如果遇到刚才像小敏的问题要怎么办,包庇同学要违背学生会的职责,不包庇又会让同学埋怨”等等。就这样同学们在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对现实问题分析起来有理有据,而且获得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随后在“我承担,我无悔”这一目的教学中,因为小青的故事虽然值得探讨但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远,而我们学校最近一段时间选了好多同学参加学校龙鼓表演队,并且为了演出已经训练了三四天的时间了。我希望能够将这一鲜活的素材融入教学中。于是在备课时我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个小的调查,如训练累不累啊,自习课去训练了作业什么时间写,如果让你选择的话你会不会选择进入龙鼓队等等,调查结果中有些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是自己能选真的不想参加了,太累了,作业还要写到很晚。可是训练的老师又会说他们每一个其实都很认真的在训练。

当我将这样的调查过程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同学们自然而然地看到责任感在中起到的作用。
        之后的教学中,我利用“我心目中最有责任感的人”评选活动,“生活中能够帮助我们增强责任感的做法有哪些”等课堂活动,逐渐
增强同学们对“做负责的人”这一问题的认识。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情,学生的感受特别深,想法特别有见地。
        许多人认为,《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是枯燥的,无趣的。更多的时间里,我也是如此认为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尤其是部编版教材的使用,让我发现原来深奥的理论被丰富多彩的活动代替了,原来高高在上的说教被灵活多样的情景代替了,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灵活地选择教学资源,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那就能够一改这种枯燥无味的状况。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因为选择了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的地参与、思考、论辩,学习主动性得到体现,其中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一、 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
        八年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渐形成,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一些媒体信息的影响,他们对于社会现实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他们有自己的意识,有自己的思想,不希望老师和家长过于说教,甚至对许多说教会产生逆反。所以对于他们的教育最好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本节课我选取的一些教学资源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在分享、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自然做出了正确的首先判断和选择。
        二、 以生活为源,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会发生在学生生活的每一天,学校、家庭、社区都有可能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我在大量的资源中,选取几个学生们正在参加的活动,不仅省去了对活动内容介绍,而且让学生发现原来《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居然就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会面对当今社会复杂的多的价值观念,学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 以教材为主,充实崭新的信息
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主要载体仍然是教材。在使用教材过程中,灵活地为之增添新鲜的更符合学生实际的信息,使本节课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我没有利用教材中原有的“班委会选举”的资料,而采取了学生们还这正热议的学生会报名的校园新事,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点,为同学们学习知识,指导实践打下了基础。以教材为主,又不拘泥于教材,既有利于知识目标的实现,又使本节课更生动、更灵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