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周岩
[导读] 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周岩
        吉林省吉林市信息工程学校   (吉林  吉林) 132000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层次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中职学校的系统培养,使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素养有大幅度提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较高的专业综合素养是中职学校学生未来生存的根本,是职业生涯的重要保证。专业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一个重要前提是中职学生要有行动和积极的劳动态度,爱劳动、会劳动、善劳动,一个没有正确劳动观念、不爱劳动的学生是不会练就一身比较娴熟、应用自如的专业技能,自然不会形成专业综合素养。在这里,中职学生的劳动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劳动教育不但要开展,而且要毫不动摇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学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各种途径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接连对我国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及劳动技能水平。”
        一、树立劳动梦想,丰富道德认知
敢于做劳动梦,勇于追求劳动梦,自觉实现劳动梦,树立正确的劳动、道德和价值观念,坚持社会公德,为实现自己的劳动梦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高尚的道德信念,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增强道德意识,丰富道德知识。
        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延展性作用
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方位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在理论上不应该脱离社会生活,在实践上也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离开社会层面的支持而去探索劳动教育的革新必然会走向片面化。分析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发现,社会层面对劳动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媒体传播和时代风尚而发挥作用的,所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对于全方位、全面化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延展性作用。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论断,认为教育回归生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劳动教育亦是如此,它不可能脱离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生活而实现发展。学生中心原则下,劳动教育的改革创新更需要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面对良莠不齐的大众传媒信息,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非常必要。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宣传,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社会氛围,保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导向,根据青年学生自身的喜好和特点,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递劳动教育正能量。在社会风气的熏陶中,弘扬劳动主旋律,增强劳动教育的感染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内涵与实质,进而主动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将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教育目标。
        三、构建中职学校的劳动课程体系,开发校本劳动课教材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比较丰富,目前开设的课程有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技能课程有丰富的实训项目。

而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还显得很不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独立的教育教学体系,劳动教育的内容少,形式单一,教育活动欠深刻,仅靠老师在班团会(活动)上加以要求而已,引不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教育成果不显著。“德育为首”,应该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而独立存在,以彰显它的基础性、必要性。应该有明确而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有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有形式多样的内容,有说教内容也有实践活动项目,有针对学生发展的考核评价办法等。要以“学生爱劳动,劳动意识强,会劳动,劳动成果显著”为目标。教育内容丰富不枯燥,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教育,通过名人名言、名人典故的学习了解,教育学生深深懂得只有劳动创造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硬道理,安排学生参加适量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学科实训教学计划中要设置实践项目认识、实训教学环节程序、生产实习的方式方法等与劳动教育有关联的内容,通过“做”来正确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锻炼学生劳动技能。
        四、多方合力共建平台,助力劳动教育内化
在中职院校思政课中想要积极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劳动教育实践的提升,教师可以联系多方合作,多位一体共同教育,开拓学校之外的第二课程,努力渗透德育教育。为达到这一效果,有必要从以下视角加以完善。一是加强社会作用,强化社会育人引导。在中职院校中,学生已经有一只脚迈入社会,想要完善劳动教育引导,离不开社会的积极参与。因此,有必要与政府、教育局等联合办学,与社会媒体等打好基础,与企业沟通分析,从多个维度规范劳动教育的引导,从而在思政课这一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之外开拓新的路径,拓宽劳动教育的主体。比如,社会要积极营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让积极劳动的人能够有尊严,并在学校中就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在多方作用下形成良好的劳动风气,并在社会的浸润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二是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学校为基础重视劳动教育在思政课教学的融入,从而从评价体系中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三是家庭参与引导。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学生一生都无法退学的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思政教师可以和辅导员一起与家长沟通合作,在家庭中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勤劳的家风,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为学生树立劳动榜样,助力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在社会、学校、家庭合一引导的过程中,搭建一个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互通平台,共同发力,助力劳动教育的内化。
        五、规范劳动教育评价,“以劳育德”有标可寻
劳动教育的评估指标是教育成果的“指向标”,劳动教育评估指标具有导向与监督作用。道德教育与人格建设相结合,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建设的发展。注意转变以劳动者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评价方式,建立以劳动档案、学生劳动成绩的详细记录、劳动态度、劳动时间、公益服务、参与劳动的积极性等为主要内容的多项评价指标体系,体现日常表现、自我满足、道德修养等特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使劳动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结束语
总之,在中职院校教育中将劳动教育积极融入思政课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主动分析,认识到提升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意义,并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具备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劳动素养,从而为社会输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光晓.劳动观教育与中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协同育人模式[J].文教资料,2020(19):163-164.
[2]周增为.中职院校学思政课一体化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20(Z4):11-14.
[3]杨娜.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社会实践中的渗透策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4):24-26.
[4]李仙鸿.让思政课教学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同频共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3):13-16.
[5]张焕琴;王胜国.劳动教育课:促进中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与综合育人功能[J].保定学院学报,2020,34(02):100-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