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万江花
[导读]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摇篮,面对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应结合社会人才需要优化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教育方向。
         万江花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科  海南海口 570102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摇篮,面对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应结合社会人才需要优化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教育方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门专业,临床医学经过多年改革和实践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教学水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临床医学理论教育仍然存在共性问题,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学习能力较弱,尤其是理论储备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临床实践能力发展。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关键词:我国;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展望
         引言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为了向医疗卫生事业提供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不断完善改革,先后经历了多个划时代意义的阶段。1998年起将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合并入综合性大学,2008年启动建立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2013年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2020年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认证机构认定。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我国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医学教育改革进入了新时代。新冠肺炎疫情也直接考验了我国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和医学教育体系,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处于健康中国战略、全球科技革命、医教协同发展和全球重大传染病疫情的4大机遇交汇期的我国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着抓住机遇,着眼未来,推进医学教育全方位改革的历史使命和重任。
         1我国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现状
         1.1理念不够清晰
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其合理性与清晰度将指引各项工作具体实施过程的顺利进行,进而对产生的工作效果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临床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对教学督导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尚须进一步加强,虽然学校在质量监控方面持续完善;但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督导理念仍占主导地位,对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的把控相对欠缺:导致临床教学督导效果差强人意[1]。
         1.2经济发展不均衡,培养方式各异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欠发达地区医学教育质量水平相距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依然较大。此外,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有多种培养轨道。多种轨道并存的培养体系,一方面培养了多样化的人才,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及基层地区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多种轨道共存使得培养模式不统一,无法实现均质化培养,导致医生水准参差不齐,无法形成优质、可靠的医疗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医疗体系的均等化和公平化[2]。
         1.3队伍不够专业
已建立的临床教学督导队伍筛选标准还须进一步健全,因为已有的临床教学督导团队存在人员层次划分度较小、专业领域覆盖率较低等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导致临床教学督导专家仅能从相对较浅的教学角度分析存在的弊端,而不能从更深层面的专业领域剖析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临床教学督导工作有一大部分是由老教师支教团来完成,支教团成员虽然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但由于老龄化的原因,他们对临床一线最新进展的动态、持续更新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视野局限性,且有限的精力和体力将会间接影响临床教学督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临床教学督导队伍的专业性将最终影响临床教学督导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影响着临床教学后续监控跟踪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3]。


         3我国高等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建议
         3.1加强医教协同,完善医学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
继续提升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建立国务院层面的医教协同机制,领导包括临床医学在内的整个医学教育与卫生服务的协同发展,加强对医学教育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全过程的宏观管理。进一步推进教育系统关于综合性大学中医学院校独立办学模式的共识形成,在综合性大学中建立统筹负责管理医学教育的实体化医学院(部),实化医学院(部)职能,加强医学院(部)对医学教育的统筹协调,保障医学教育整体性发展。
         3.2立足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模式
以往的医学教育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基于初高中理科知识基础上,完成医学基础科目学习,包括病理学、生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等科目,夯实理论知识储备。第二阶段,过渡到临床学科,学习儿科、妇产科、内科学、外科学等理论知识。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势鲜明,致力于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从第一阶段开始学生就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了解一般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奠定基础。对于此类内容,教师通常在课堂上简单讲述即可,教学重点应侧重于疾病诊断与治疗两方面,通过此种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重点讲解疾病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开拓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挖掘学科研究和创新潜能,对于后续的疑难杂症攻克起到积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思维和学习特点,是一种实践效果较为可观的教学模式。但是,单一讲述教育理论,即便理论知识储备丰富,却并不意味着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因此,教育理论应同实践结合才可以起到实效,培养更多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结合实践情况来看,高等职业临床医学理论教育中多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但是医学教育发展至今,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愈加明显,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育教学需求[4]。
         3.3坚持质量优先,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保障资源投入
进一步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将认证横向拓展到临床医学类其他专业及独立学院、民办院校等,纵向延伸到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加快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更加完整完善的临床医学认证体系。提升认证的效力,推动高校通过认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一方面强化实施不予认证的退出机制,并探索建立将专业认证结果向社会公布的制度;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专业认证激励机制,通过专业认证的院校在资源获取等方面有优先权。在目前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各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临床医师专业认证体系,促进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不断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为满足我国公众日益增长的和多样化卫生健康需求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人才。进入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时代,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应根据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继续深化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更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临床医学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惠品晶,胡春洪.浅谈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9(38):106-107.
[2]高漓,葛波,刘峰,蔡孟会,韦尔东,梁云霄,何天基,葛天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教学[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13):2058-2060.
[3]肖蓉.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8):185-186.
[4]李婧睿,吕鹏,李永红,张翼,高杨,覃晓龙.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03):391-395.
[5]肖纯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8,20(04):289-2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