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邱振雄
[导读] 立德树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是在第一位的,而德育的基础和前提
        邱振雄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侨思小学
        摘要:立德树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是在第一位的,而德育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良好的品德行为的有效形成,并以一定的信仰、理念、原则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学生道德习惯培养的核心要义所在。农村小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更应高度关注,促进其良好道德习惯养成。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策略
        引言:城乡结构依然没有被打破,留守儿童的现状在短时间内依然存在,为此,农村教育要把这些群体放在更加关键的位置,以道德品质培育为基点,帮助其树立良好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目前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还面临着实际客观困难,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关爱,生活化资源匮乏,信息渠道不畅,过度依赖网络等因素的相互交织下,农村小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叛逆性的错误行为习惯,在他们的人格、性格上产生了缺失。
        一、 目前造成农村小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主要因素
        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有着多种的可能性,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幸福、多样、美好的童年时光,是每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但是受制于这样那样的因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主要分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
        与城镇儿童成长环境相比,农村小学生面临的主要短板和缺失就是父母的关心和关爱。很多的农村家庭,农民朋友都是在为了生计而奔波,他们大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对于子女教育更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经验,所以难免存在着一些简单粗暴和急于求成的情况存在。加之当前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管理技术人才进入到城市,去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变当前的生活状态。所以他们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农村地区,背井离乡。但是因为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无法跟进人口涌入的速度,同时生活成本的攀升,要阻止了很多家庭劳动力的子女一同进入城镇,他们便留守在了农村地区,接收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日常照料,但是他们的年龄较大,接收能力和变革意识都比较弱,他们的爱好大多是棋牌、麻将和广场舞等活动,对于小学生的身心状态和兴趣爱好没有共同的关注点,了解和认知也都是泛泛而谈,这样只能负责到学生的饮食起居,而至于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等,都无法起到正向的影响。还有家长过分的以分数为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准,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出现时,没有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导致之后形成的固化的不良习惯,更加难以纠偏。
        (二)学校教育的不足
        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在深入的推进,核心素养理念也在不断的贯穿到城乡小学教学体系当中。但是很多的农村学校,由于人力、资金、渠道等方面的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应试教育”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于很多老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脑海当中,他们依然从考试成绩、排名等这些单一的量化指标去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容易让学生的成长出现短板,智育和德育无法协同的推进,很多学生尽管在成绩上确实是所谓的“佼佼者”,但是有些学生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有些是投机取巧、有的则是通过欺诈作弊抄袭的方式获得,这些不良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在日后发现,将会酿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三)社会教育的因素
        互联网的发展,让农村小学生更容易接收到多元的文化思想,但是这些内容确实鱼龙混杂和良莠不齐的,所谓的环境影响人、造就人,小学生的独立判断意识弱,更容易被一些思想所干扰,比如一些奢靡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超前消费等观念,都会让农村学生面对现实的生活条件,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差,这样就会增加他们和父母的矛盾冲突,缺乏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出现道德问题。
        二、 农村小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的措施建议
        (一)突出家庭关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外出务工人员应当意识到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优秀的品德习惯养成和人格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不能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但是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从细节方面入手,引导孩子积累良好的习惯做法。比如按时作息,正确的穿衣打扮,保持个人卫生,使用文明用语等等。可以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来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做相应的辅导,家长也应当在衣着,服饰,言语上做出良好的表率。要指导孩子学会正确的礼貌用语,在为人际交往中如何把握道德和法律的尺度,并且在与孩子相处的宝贵时间内,尽可能的去纠正一些孩子日常养成的不良习惯和爱好,比如过分沉迷电子游戏、棋牌、小说等,同时也要和隔代的老年人等等实际的监护人做好沟通交流,为他们补充相关的教育常识,尽量避免把生活中的陋习影响到孩子,久而久之在道德层面上出现了污点。
        (二)强化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必须要提上日程。农村学生因为家长长期在外,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无法全面真实掌握,所以很多信息需从老师处获得,为此,老师要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等社交平台,及时把孩子的学校表现反馈家长,并且固定家长交流沟通的频次,通过视频通话、云会议等形式,召开线上家长会或者是一对一的家长谈心谈话,老师要为家长传授相关的育人理念和技巧,引导家长强化对学生德育习惯的重视和培育,动态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心态变化,并且做好干预和纠偏,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三)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要转变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制度建设、实践教学、 合作帮带等多元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就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行为方式,有较好的道德素养,同时持续的保持下去。老师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基础制定班规班约,再通过小组评比的方式,把讲文明、 讲卫生、 守纪律、 勤俭节约、 爱护公物、乐于助人的行为习惯渗透到班级日常活动当中,促成良好班风。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地区的教学对象大多是父母外出的留守中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希望。各级教育和有关部门,应当切实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及时的帮助其破解该困境,步入良性成长轨道。
        参考文献:
        [1] 卢晓霞. 浅谈农村小学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J].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 000(001):174-174.
        [2]蒙春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初探[J].吉林教育,2017(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