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马广锋
[导读]
        马广锋
        山东泰安粥店办事处过驾院小学,山东泰安 271000)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于美国,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又是合作学习教学的主要形式:如前后两桌4 人一组、前后左右6人8人一组等。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因而要运用得好,就要教师必须有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效的划分小组(几个学生为一组最好?哪些学生为一组最好?……);指导小组中每个成员明白目标,清楚任务,处理好分工与合作;营造合作的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根据不同课文,设计不同的、可行性强的合作内容;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等。只有在细节上做足了,才能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时也能及时调控。因而如何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值得研究的。我认为下面几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一、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小组由4至6人组成。目前,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异质分组的办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等不尽相同,小组成员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二、 搞好分层学习设计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不同,解题能力的不同,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差异更加明显,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是一大难题。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用得最多的是分层教学法,即将全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兼顾能力差异,布置的作业分为层次不等的几题,有些学生只解决基本题,有些学生必须完成更高层次的习题,有时还可以共同解题,最难的题目经过讨论如果仍未解决时可向老师提问,老师向全班同学征询解题方法,这样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让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都得到满足,同时也充分利用学生本身最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三、 注意“暗示”要少
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让小组活动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吻合,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将自己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甚至趁机安排好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这几乎已经成了一些教师驾驭课堂特别是公开课的“秘密武器”。表面看来,学生积极动脑,充分讨论,老师放下架子,参与其中,而实质却是由于老师介入过早,未能让学生充分合作,就被老师牵到预定的轨道上来了。

新课程对老师介入学生的讨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老师认真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困难的解决”和“问题的提出”的情况如何,进展怎样,及时掌握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无论老师何时介入学生的讨论,都要定位于为学生更好地搞好合作学习上来,而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表面圆满,而剥夺学生通过合作尝试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因而,不能将“暗示”作为秘密武器。
        四、 讨论形式要多样
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最多也是比较实用的学习形式,但是这种讨论形式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困难。如,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一些学习基础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抢先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使得其他一些相对较差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不再独立思考。再如课堂讨论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也会渐渐对讨论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失去讨论的热情,这就是我们老师采取多种讨论的形式,常换常新,让学生感到新奇,永远有参与的激情。
方法一:讨论前,先让小组的成员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讨论时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已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就能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还要求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要有耐心,要尊重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讨论形成的集体意见可以轮流由小组成员汇报。
方法二:在小组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后,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有时也让某一小组将讨论的意见陈述,大家对这一意见发表见解评价。在这样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易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更容易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时,强调要提出不同的意见,在相互争论中把问题辨清楚。
方法三:互相提问。小组间互相提问或者男女同学互相提问,互相提问其实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好方法。现在我们教学中常常没有学生提出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平时总认为教得没有问题就行了,新课程理念认为, 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学生没有创新和探究,总是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我在教学中常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本后互相提问,我发现学生总期望自己提出的问题别人不能很快解决,难住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他们自己已经弄明白的,而有些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能解答,这就把讨论引出课堂,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讨论兴趣。
方法四:经常变换小组。在课堂讨论中,将小组的成员动态编排,不总是一直由这几个人一个小组,而是经常变换,有时让学生下位,自由组合。有时让男生固定女生流动;有时让女生固定男生流动;抑或某一组固定,其他组流动等。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新鲜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不断有机会了解更多学生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个别学生控制作用,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总之,在小组讨论中,都是要及时调整讨论方式,不能过于单一,已达到最佳的讨论效果。
五、 教师要及时整合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过程,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的实践活动,当然应该井然有序,有周密的设计。但计划的计划者是老师,执行者是学生,他们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而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等待、观望,或者只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以及认知的进程,在必要时予以合理的指导,从而灵活调整某一教学环节,创造出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安全、愉快和有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形式的多样,让每个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思辨、操作、争论、探究,以实现有效的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表面的成功、活跃而给学生太多的暗示;为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讨论形式要多样,并且设计习题要注意分开层次,针对不同的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













                       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