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品质及升学观念培养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芦雪松
[导读] 基于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及升学观念进行培养在高校育人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
         芦雪松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


         摘要:基于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及升学观念进行培养在高校育人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基于此,本文将重点阐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品质及升学观念培养的必要性,并就此提出一些构建有效培养体系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品质;升学观念;培养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育人教学目标上,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而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品质及升学观念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能够协助高校培养出更符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由此,本文将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出发,基于积极心理学提出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品质及升学观念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品质及升学观念培养的必要性
         1.1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任务的中心环节,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品质及升学观念的培养是育人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不仅要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各学生,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心理品质和正确的升学观念,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升学观念是推进“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
         1.2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从学生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出发,运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手段,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价值观念进行重塑,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给予学生积极的心态,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遭遇困境时,能够进行正向的自我疏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而良好的升学观念的培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避免低俗、功利、拜金等不良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1]。
         1.3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求
        如今,企业单位在人才选择上不仅看重其专业技能,还将心理品质、价值取向等人格力量作为重要的用人标准。相较于能力强素质低的人才,能力较差但素质高的人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为积极良好的心理品质与价值取向不仅能使其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还能促进良好工作环境的形成,有利于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由此,高等教育要同时承担起育人和育才的责任,进而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品质及升学观念培养体系构建策略
         2.1发挥学校心理品质培养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树立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思政教育作为各类意识形态教育的统筹,高校自身积极的思政教育理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升学观念的养成。

那么,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积极引入积极心理学中的育人理念,运用积极的手段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将积极因素渗透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价值观念走向积极。
        其次,要增加教育者自身的积极因素。高校要加大对教师职工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强化教师对积极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积极的教学方式,并要求教师发挥榜样模范的作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展示良好的人格魅力,从而组建起一支积极教育师资队伍,以助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升学观念的培育。
        最后,要完善积极心理教育内容。高校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升学观念的而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指导,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原理性内容,同时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与教育实际情况,融入新的心理品质教育内容,如创新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趣味等,以充实我国高校心理品质与升学观念培养的内容。
         2.2促进大学生构建自我积极心理品质
        一方面,通过团体活动挖掘大学生内在积极潜质。高校要开展更多的积极团队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团体活动,使学生通过与他人的接触进行纵向自我对照及横向对比,激发自我内在积极潜质,此外,团体成员的评价也能够促进学生内在积极潜力的发现和发挥。
        另一方面,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教师在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切身的情景感受,体会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然后由教师对学生在情景中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正向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之间的转化,进而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2.3加大社会对心理品质培养的支持力度
        第一,营造充满爱与积极情绪的家庭氛围。首先,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让学生在被爱的家庭环境中,形成爱人的品质,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适当的信任,提供给孩子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进而形成和谐有爱的亲子关系。其次,家长要养成良好的教育观念,在关注孩子的文化成绩及智力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其心理品质的培育,以积极良好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心理品质的正向发展。最后,家长作为孩子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主体,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应用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起积极的形象,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积极因素的影响。
        第二,营造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破除社会中一些对于年轻一代不实负面言论,赞美并鼓励青年大学生发扬自身积极品质,引导社会舆论向着更加客观、真实、全面的方向发展,进而为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社会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实践机会以及志愿服务平台,让学生有更多融入社会大环境的机会,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社会帮助,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包容性。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升学观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需要高校引起重视。因此,高校要牢牢把握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因素,将其融入大学生心理品质及升学观念的培养中,并督促高校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主导作用,加大社会对其相应的支持力度,以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构建积极心理品质机制,进而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大学,2021(21):140-142.
[2]王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劳动保障世界,2020(15):41.
作者简介:芦雪松(1984年11月),性别:男,民族: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学历:博士,职称:讲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单位邮编:150001,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
课题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2020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升高校毕业生升学率背景下大学生积极心理构建研究”(JG2020B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