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韩丽雯
[导读] 历史核心素养以及价值观的养成对于高中生的学习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
        韩丽雯  新疆  哈密市教育局  839000
                         

        摘要:历史核心素养以及价值观的养成对于高中生的学习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尚未形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薄弱、史料实证能力欠缺,基于此,本文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

        1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1.1 历史教师专业水平不足,难以指导学生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扮演了引路人与指导者的角色,深深地影响着学生。面对课程改革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潮流,部分教师仍未转变传统的以应试为主的教育观念,对学科核心素养认知不到位,也缺乏相关经验,因而无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外,由于成绩考评、教学任务压力等原因,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有心无力,只能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应试指导中去,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就显得十分困难。
        1.2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够
在众多高中科目中,历史常常处在被学生忽视的尴尬地位。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是“主科”,在考试中占据了大量分数,得到的教学时间和资源也就比较多。而历史是所谓的“副科”,在考试中占的分数少,但内容繁多,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占分少、难度大,导致一些学生对“吃力不讨好”的历史学科缺乏兴趣,没有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也就谈不上自觉主动地培养自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3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较为单调,培养效率不高
        目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多是依托历史课堂进行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的确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培养方式。然而,只靠课堂来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却忽视课外的实践探究,会造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受限较多,效率不高;而单调的培养方式也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烦躁。
        1.4 评价机制不完善,难以全面科学衡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成效
        学科核心素养并非有形之物,很难量化评估,因而评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就显得比较困难。目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估仍旧以考试分数为重要参考依据。唯分数论的单一和片面,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培养,也容易打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呼唤一套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机制,只有充分认识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有效衡量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方能不断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
        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1 尊重史实、有理有据,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实证能力包括史料阅读、信息分析、考察辨别、整理归纳和史料互证五个方面,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史料与历史学习密不可分。高中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和历史考试中,总会见到许多陌生的史料。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史料判断能力,有针对性地筛选和分析史料,通过缜密的逻辑推演出历史真相,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史料实证的三个原则,即论从史出、孤证不立和开放包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史料中蕴藏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个历史事件,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
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的内容为例,古人在记录和阐释自己的思想体系时,所使用的语言比较精炼,意蕴也非常丰富。在解读这类文字史料时,学生需要积累较多的文言文知识,以便顺利阅读和理解史料。为了提升学生阅读史料的技巧,教师可以在每堂课开始时,给予学生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堂所需的文言文史料,并自行查阅文言文解释,以日积月累的方式来形成理解史料的能力。
又如,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课中,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精心挑选并展示晚清时期西方社会发展的相关史料,指导学生把这些史料与维新变法的措施相对比,从而印证国人改革受到西方的影响,明白维新变法的思想来源和社会基础。
        2.2 设身处地思考,做出合情合理的历史解释
        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历史人物的行动,总是基于特定的背景和环境产生的,若是以现代的眼光来衡量,容易对历史产生误解。在学习历史时,教师要提醒同学们关注历史事件及人物所存在的环境,设身处地去代入和思考,从而理解特定环境下的历史发展,给出合乎情理的历史解释。
譬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一课,课本中提到,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主要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点。这三点看似平常,却具有深意。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三点外交方针与新中国成立时所面对的国内国外环境相联系,启发学生感悟新中国巩固国家主权、争取国际地位的良苦用心,体会中国人民保卫和平成果、呼吁自由平等的强烈渴望。通过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情况产生深刻认识,能够比较容易地给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3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多元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基础,学生的成绩好就认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显著,反之则不好。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只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无法评价他们历史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多元评价模式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该有学生之间的互评与学生的自评。在评价方式上除了考试以外,还要有各种实践活动,以及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对自己的不足有清晰的认识,为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撑。
        2.4 基于核心素养创设情境问题
以往的教学理念下,很多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教师有强烈的依赖性。这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影响到他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此,教师可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合适的情境问题,激发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有效提升其核心素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与史料证实意识。在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袁世凯虽然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但没能实现当上皇帝的美梦,原因是什么?路易·波拿马为什么就可以如愿以偿,当上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后会主动搜集相关的资料,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有效的课堂导入创设情境问题以及构建多元评价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在分析与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客观与全面,实现历史三维目标,不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与思想意识,促进其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治和,高浩然.在高考复习中渗透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J].新教育,2021(19):47-48.
[2]吕雪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19):131-132.
[3]肖定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1(53):141-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