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 杨怡婷
[导读] 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生对于美术欣赏的心理及其美术鉴别习惯
        杨怡婷
        惠州市实验中学附属学校  广东省惠州市   516000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生对于美术欣赏的心理及其美术鉴别习惯,探究如何通过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来培养中小学生对于美术鉴别的认识与想像力,探究了教学评估的方式、德育等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性与渗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美术;改革与创新;

        前言:通过美术课堂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形成良好的意志道德修养与多元化思维测验,也可以促使他们提升其自身的审美气质与综合素养。美术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对中国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都具有特殊性的影响,当学生们在掌握了美术知识的同时,内在心理世界就会被逐步打开,个体的观测力、创新精神和领导力也将得到不断地加强。

一、小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和美术欣赏习惯
        小学生美术欣赏是偏视觉的。生活中色彩鲜艳的事物总能吸引到他们的目光。他们往往把眼光放在局部细节上而忽视了美的整体性。比如,在面对一副精美的刺绣作品时,他们停留在对绣品精美的图案和色彩的搭配赞不绝口,但是不会把审美上升到对刺绣作品制作过程的欣赏上去。小学生欣赏的水平会受到自身思维模式和自身兴趣的影响。他们对一个事物的第一眼很重要,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喜好去欣赏去评判一个作品。如果有的作品偏离了他们的主观意识或者是他们生活常识的盲区,他们就会从主观上去排斥这些内容。
二、小学美术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1.合理运用教学媒介,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情境化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小学生的欢迎。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展开教学活动,积极融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并最终制作成生动的教学课件。这种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教学体验感,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书中描绘的画面里,同时也让教师能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美术教学活动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和绘本这一类的媒介,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乐趣。
2.实践探究过程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性格特征,引导他们开展实践活动。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相符合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将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科素养。在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得更真切的感受,善于发现并勇于创新。
3.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一堂美术欣赏课下来,基本是教师在对绘画作品进行滔滔不绝的讲授,多是教师就绘画作品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长此以往,学生也摸清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步骤,美术课堂变得枯燥没有新意。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给教学留白,要留一部分时间去给学生静静欣赏作品、思考作品,要促使学生自己主动提问,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善于发散思维。
三、小学美术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美术教学过程重视实践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果仅凭借教师的语言教学是无法实现创新美术教学方式这一目标的。那么除了语言教学,教师还要把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动手实践的教学上,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打破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按照固定步骤进行的陈旧教学方式。例如,在开展手工剪纸(剪小鸡)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为了不被“老鹰”抓到而迅速地逃跑,其中的紧张气氛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对于此刻“小鸡”所表现出来的惊慌的神态动作他们也印象深刻起来,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会更有自己的认知,创作出更形象的作品。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生肖故事,从故事的内容出发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动物们的形象在脑海里也变得具体而生动起来,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通过创作美术作品,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把手工课程和文化课程结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
2.创建内容丰富的校园美术节
        美术教学不应该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美术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学校可以根据实事热点、传统节日等等来开设不同主题的美术节活动,教师还要积极动员家长也参与其中。在美术节的活动中,让家长、学生、学校三方都参与其中,不仅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也为美术教学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同时也能够引起家长对美术课程的重视、普及艺术教育、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四、小学美术教学应善于运用鼓舞性评价
        小学生的作品往往充满着童趣和天马星空,这就要求教师对他们作品的评价要更加富有鼓舞性。比如,当学生的创作与现实的情况不相符时,或者说,当学生的创作与现实的情况相差很大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否定他们、指正他们,而更应该耐心地去了解他们的创作心理,教师要试着站在小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创作意图,这样才能更客观地评价他们的作品,从而给出他们更为恰当的指导。其实这也是对孩子学习美术兴趣以及创造性的保护。教师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能因为老师的一个误解深受打击,也可能因为老师的一个肯定而深受鼓励。总之,在对小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持有平和、包容的心态,多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首先要对他们的劳动成果予以充分肯定,然后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小学生创作心理的分析去加以科学的指导,在柔性而合理的评价中帮助小学生提升他们的美学素养。
五、美术教学要渗透德育内容
        美术教学具备一定德育作用,良好的思想修养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形成,而是需要不断培养。绘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思想修养,使其更好地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凭借美术教材向学生传递德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绘画基础,陶冶其美好心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感受和欣赏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美术教育活动要把培养学生的品德放在首要位置上,将德育内容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于美育形式,使德育教学质量获得提高。学生在美的境界中能学会做人的道理,也能逐渐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绘画,而且要积极陶冶学生的情操,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是小学美术素质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优秀的道德观和品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必定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巧妙地融入德育内容,真正做到从课堂的点滴抓起。教师无论是在讲授手工作品,还是在讲授绘画作品时,都要从正面积极的角度进行阐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欣赏民族文化艺术,有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语: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意识到培养小学生欣赏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媒介、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在美术教学过程要重视实践性,要善于运用柔性评价,保护、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改革,增强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造诣。

参考文献:
[1]夏旭.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 才智, 2020, 000(003):28.
[2]王盼盼.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J]. 读写算, 2019(34).
[3]谢红燕.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 南北桥, 2019, 000(004):132-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