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时代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杨家胜
[导读]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杨家胜
         山西省沁水县教育局 048200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知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形成美好的精神品质。基于此,文章简要阐述 “互联网+”时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分析传统文化在渗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引言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各种文化的传播有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在此背景下,大量形形色色的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同时,还给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带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三观”形成,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此,文章明确提出了在“互联网+”时代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对策。
         1、“互联网+”时代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要围绕塑造人格、传递社会正能量展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而初中生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和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帮助学生建立传统文化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愤学习。
         2、“互联网+”时代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2.1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兴趣不浓
        初中学生年龄普遍在12-16岁之间,在此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不成熟,辨别能力差。他们兴趣爱好广泛但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各种信息,如“网红”、“娱乐八卦”等,这些信息严重影响了学生审美观和价值观,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从而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2.2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文化学习往往停留在表面
        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通常比较重视对于学生传统文化方面应试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古诗词的字面理解和背诵,而对于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重视。由于学生缺乏教师的必要引导,加之没有足够的课外学习资源,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刻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对网络产生了很大的依赖,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通常会选择网络方式来寻找答案,这十分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2.3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学生家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初中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目前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来源通常局限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以及课外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机会非常少,而且学生家长未能带领他们积极参加有关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有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学生和家长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过于依赖网络,导致亲子互动减少。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知识有限,理解方面存在着不足,一旦学生遇到困难,家长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和解答,他们就难以掌握其中真正的内涵,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此外,有些家长虽然会要求学生观看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但是没有给予学生真正的陪伴,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抽象的传统文化理论知识,长期下去他们可能逐渐丧失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甚至沉迷于各种娱乐节目和网络信息。
         3、“互联网+”时代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策略
         3.1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但是也带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采取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节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         一。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节日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在每个传统节日将要来临之际,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或者查阅书籍的方式来了解和节日相关的风俗、古诗词等资料;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制作一些有关传统节日特色的手工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为同学们讲解有关传统节日风俗以及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表达古诗词中的场景。通过多种方式渗透传统文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3.2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初中教师必须具有很深的文化修养,才能在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首先,教师可以大量阅读经典古籍,深入研究古诗词,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查阅更多的历史文化,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传授更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自信,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过程中还要加强师生互动,积极探讨传统文化知识,以便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3.3积极转变观念,重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经典作品中,不仅包含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只传授学生一些和应试相关的知识,而要重视挖掘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在讲授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时,可以从写作背景、语言结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历史影响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把古诗词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载体,根据具体的古诗词内容,结合其创作背景,深刻挖掘作品蕴含的人生哲理、道德情操等。学生通过了解作品中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还可以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教师要积极利用互联网这一丰富资源和有效手段开展教学,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努力引导学生把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蒋春妹."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中学生作文指导(46):1.[2]梁昌钺.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东西南北:教育,2017(14):00062-000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