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以庐江县吴武壮公祠修复为例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周敏
[导读] 庐江是两汉文明之地,勤耕好学之乡,淮军发祥之所,历史遗迹遍及城乡,充分地见证了庐江县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周敏
        (中共庐江县委党校,安徽  庐江 231500)

        摘要:庐江是两汉文明之地,勤耕好学之乡,淮军发祥之所,历史遗迹遍及城乡,充分地见证了庐江县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如何着力开发利用庐江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之融入现代文明,更好更快地建设人文庐江?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大文物的保护力度。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破坏就无从复制。
        关键词:文物保护 历史  文化   吴武壮公祠

        清末,安徽庐江走出了一大批淮军将领,他们在庐江县城留下了许多有特色的建筑,为古城庐江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建筑物逐渐破败、倾颓,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尽管如此,在庐江县城中还能搜寻到它们的残迹,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武壮公祠。
        一、吴长庆生平及公祠概况
        吴长庆(1829—1884年),字筱轩,谥曰“武壮”,故称“武壮公”,今安徽庐江县沙溪乡沙湖山人。吴长庆承袭云骑尉世职,先后被提升为浙江提督、帮办,广东水师提督,山东海防军务等职。?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淮军创建,吴长庆以所部500人组成“庆字营”。次年他率部从李鸿章援上海,转战苏、浙、鲁、冀、豫诸省,“叠克名城,嘉兴之役,战绩尤多”。清光绪元年(1875年),吴长庆任直隶正定镇总兵,后担任过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光绪六年,吴长庆受命帮办山东海防并节制全省防军,率部驻登州。
吴长庆治军严明,与士卒“患难乐与相从”,且“不私货财”,他所率领的部队极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不仅如此,军务之外,他还带领军队帮驻地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吴长庆病逝后,清光绪皇帝“诏优恤,谥武壮”,“该战功事绩宣付史馆立传,加思予谥,准予立功地建专祠”。是年,棂归故里,清政府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拨银两兴建专祠,名“武壮公祠”。 落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
?????  吴武壮公祠,位于庐江县城东大街。该祠为大木殿式,三进两庭院,每进五开间。由照壁、门楼、庭院、廊庑、厢房、寝室、祭殿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内有北洋大臣李鸿章亲笔书写的对联:“袍泽渐凋零,仗剑有谁怜我老;鼓鼙太悲壮,登坛犹悔用公迟。”专祠原貌布局井然,匀称严谨,蔚为壮观。马头墙,封火山,青砖小瓦,主体结构保存尚好,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祠内集徽派木、砖、石雕和江南苏式浮雕彩绘之大成,以木雕最为精湛。其梁枋、斗拱、平盘斗、隔扇、梁脐等木构件,用各种云纹、花卉图案组成,雕刻玲珑剔透。中进大厅,巨柱驮梁,设计巧妙,气势恢宏。墙基、廊檐及庭院天井地面,均铺设着石板、石条,凿工精细,平整如切,柱基全为雕凿精美的石鼓。后厅摆设有明清宫廷器具,以及名人字画和文房四宝,均具有极高的文史和艺术欣赏价值。
        二、修复之前的情况
该祠自建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当时,除地方政府每年一次的公祭及其家族后裔的一些祭祀活动外,多为关闭。后历经战乱,几经变革,当年的恢宏气势早已荡然无存。门前照壁全被拆除,祠内物品有的被其后裔收藏、变卖,有的被盗、被毁,祠内空旷如野。所幸的是,其青砖小瓦、三进两庭院以及徽式封火墙等主体结构尚保存完整,祠内建筑的木构件除雕刻的图案被破坏外,其他基本较为齐全。因为“武壮公祠”较为全面地代表了徽派祠堂的建筑风格,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等,该古祠堂于1987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省政府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由于长年失修,毁坏严重,原来的大殿已被隔成七八间小屋,大殿内的木头立柱就直接作为水泥墙的一部分被砌在中间,一些立柱的根部、顶棚已经腐烂开裂,祠堂顶棚有些地方甚至破成大窟窿。另外,祠堂院里随处可见塑料袋等生活垃圾和碎砖乱瓦,杂草过膝。沿街是门面房,后头是大杂院,既无指示牌又无保护标识,哪个能想到它的真实身份?保存情况令人担忧,因此急需修整。
2004年春天,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栏目摄制组依据史志资料,计划将已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武壮公祠”列为《华夏文明——古祠》专题片景点之一。当采编和摄影师专程来到庐江县城时,眼前的“武壮公祠”却是一个开店铺、办公司和住家的大杂院,便扼腕叹息离去。
        三、“省保文物单位”损坏严重的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该古祠损坏严重,“省保”单位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呢?
原来,由于历史原因,该祠在解放初期划归县税务部门使用,1955年,县税务局以2.5万元转卖给当时的县邮电局。划归邮电局后,专祠的大门楼被拆除,第一进五开间被改建成营业部,其余的全作为邮电职工宿舍。后县邮电局搬迁,原邮电职工迁居新宿舍楼,该祠全部出租给外来经商户。这些承租户任意在祠院内乱搭乱盖,生炉开灶,煤炉、烟囱随处可见,宅内电线老化且如蛛网纵横,火灾隐患十分严重。
这中间,尽管该祠已先后被公布为县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其产权问题,县文物管理部门无权管理。多年来,原巢湖行署文化局和庐江县文化局曾数次向县政府和省文物局反映情况,要求收回“武壮公祠”的产权。吴氏后裔也曾致函省政府,要求修复“武壮公祠”,但均未能落实。
因为产权不属于文管部门,所以,文管部门想管而管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座武壮公祠被人“糟踏”。让文物部门担忧的是,原来的住户搬走之后,这里成了无人管的地带,拉得像蜘蛛网一般的电线,不少地方电线内芯裸露,一旦发生火灾,百余年的淮军遗迹将毁于一旦。
淮军文化,是一份难得而珍贵的遗产。在原巢湖地区淮军遗迹中,价值较高的有居巢区中庙镇的淮军祠堂和李公祠,还有该区烔炀镇和柘皋镇的李鸿章当铺。但这些淮军遗迹多已面目全非,剩些残垣断壁。相比较而言,武壮公祠保存还较完好,因此更显珍贵。
        四、问题的解决
所幸,庐江县内一批文化人士始终关注武壮公祠的保护和修复。经过他们的反复呼吁及奔走,2007年,庐江县本着“保护为主、抢修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制定了恢复武壮公祠原状的方案,决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抢救性维修和修复,尽快让这百年古祠“复活”,再现昔日恢弘。
2007年7月4日,庐江县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关于保护吴武壮公祠的通告》。通告称,根据有关规定,自即日起武壮公祠内的租住户,要一律进行搬迁,擅自搭建的建筑物、附属物应自行拆除,逾期不搬迁、拆除的,依法进行处理。截至2008年底,祠内住户已整体迁出,2011年8月,经过法院诉讼,祠外门面房的最后一家租赁户停止经营,并将物品搬迁完毕。随着最后一把钥匙的移交,一场历经数年的文物资源保护案画上圆满的句号,武壮公祠的产权正式移交给县文物管理部门。
2012年8月,吴武壮公祠修缮工程正式启动。本着“修旧如故”的原则进行,外立面颜色、内墙颜色、地表都按原历史风貌,原汁原味还原本来面目。2014年年初,武壮公祠的历史原貌得以还原并对其进行陈列布展,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历经百年沧桑的庐江吴武壮公祠今天又重现辉煌,历史在这里延续,文化在这里传承。那么,对于其他那些还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的,尚在风雨飘摇中的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庐江县下一步该如何做呢?我们期待着……


作者简介:周敏(1976-),女,安徽肥东人,文学硕士,现为安徽省庐江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