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白洪煜
[导读] 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白洪煜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辽宁省 沈阳市 110000
        [摘要]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下,世界各国的文化实现了相互间的交融,但西方文化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接受西方文化、西方节日,却逐渐忽略了我国传承几千年的思想观点。武术随着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变革而产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形式,融合了古典哲学、美学、军事学等重要的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依相成,既产生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但是随着近代武术的没落和西方强势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武术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消失,而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学府,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和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在传承传统武术中理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从我国传统武术内涵入手,分析高校中展开武术教学的意义,对各个高校传承武术文化中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期为我国传统武术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  高校体育教学  传承  发展
        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明清走向鼎盛,之后逐渐衰落,在倡导和平与发展的今天,习武从以防身为主变为以强身健体和武术竞技为主,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很多武术项目失去了传承的土壤和根基。目前,除了少林武术、太极拳、梅花拳等少数武术项目因为流传较广,保护及时外,其他很多武术项目都消亡绝迹了。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就目前来看,高校体育在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
        我国的武术文化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融入了儒释道、太极、八卦、五行、阴阳等各方的理论,同时也纳入了中医、哲学、美学、伦理学、养生学等在我国传承千年的思想精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提倡身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天地的和谐,这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根基。在上述学科及传统思想理论的影响下,我国武术形成了“重实际、黜玄想”的行为观、“兼容并包”的和谐观、“追求礼让”的竞争观、“人际和谐”的价值观、“道德至上”的武德观等核心价值内涵,表现出了达观入世、刚直不阿、匡扶正义、积极进取、勇敢创新等的良好武德品质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所以,在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兼容并蓄、谦让、正直、勇敢、乐观、向上等优秀的武术品质,也是一种对中国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在高校进行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广大,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国武术并不是单纯的拳脚功夫,其中还隐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这是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下来的内涵。在商周时期,国家逐渐的创出新型的舞蹈形式,那就是武舞,通过运用这种表演形式对士兵进行训练,以达到鼓舞斗志的目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开始将格斗等技能运用到战场上,通过这样的方式选拔一系列有用之才。在这个特殊的阶段,造剑技术和剑道实现了更加繁荣的发展。等到秦汉时期,“项王舞剑,意在沛公”这一典故,即呈现了当时的武术的发展历程。武术在该阶段的表现形式逐渐向现代的武术套路靠拢。在汉代的时候,逐渐将多种枪运用于武术中。宋朝则是出现了备受推崇的陕西红拳。唐朝李世民时期已经有少林武僧出现,直至武则天时期,更是出现了武举制度,主要是用来培养军中人才,在他们考试之后,授予他们相应的称号,用这样的做法推动国家武术的发展进程。明朝大将军戚继光重视全国武术的发展,通过归纳整理,宣扬长拳、短打和红拳等。清朝之后,太极拳和查拳相继出现。纵观我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可发现,在不同时期,为巩固国家的江山,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武术的作用。
        我国传统武术精神主要包括:整体为上,崇德重义,止戈为武和自强不息,在历经千年的发展后,同样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整体为上”反映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习武者们以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尊严为己任,充分发挥了自身武术技能的作用;“崇德重义”是指武术项目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武者们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止戈为武”反映了武术的文化内涵,其中,“为武”是双方拳脚相搏的对抗,体现着竞争,“止戈”是点到为止,也是对未来彼此行为的期待;“自强不息”反映了习武者们面对困境,仍然努力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更是一种不屈服、不言败的品质。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都在不同程度地缺失,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替代不了武术所拥有的深厚的文化与道德素养,这让武术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对传统文化来说,武术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将其发扬光大,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才是更好地推动中国武术迈向世界的新道路。高校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摇篮,若能在大学课程中适当的安排武术教学,让学生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同时用积极的心态学习武术,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专注发扬武术精神,塑造更加强健的体魄,可以让我国的传统武术通过这些新时代的建设者们发扬光大。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通过分析其诞生的历程,可以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伟大祖国拥有的铮铮铁骨,激励着他们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树立健康向上、蓬勃进取的思想,努力践行于实际生活中,用强健的体魄服务于祖国未来的发展。
2高校开展武术教学的意义
        在经历长期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每个国家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符号。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各个民族所拥有的文化既融合又独特。各民族中,以汉民族为主,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各种文化元素,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凝聚成中华民族的专属文化,也是需要各个时代予以继承和发扬的民族特色文化。就当前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来看,文化不仅是一种应获得人们所景仰、钦佩的“高大上”的东西,更是一种“软实力”,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无形动力。武术就是其中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色彩,不仅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还能锻炼和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和坚毅品格,也因此而被广大师生喜爱。所以,在学习这些文化的“载体”时,有必要深刻理解,感受到努力,享受武术带来的文化氛围。武术可以强健体魄,让人体推至极限,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此外,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感觉。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容非常丰富,从运动形式来看,可划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套路运动在体育教学中占据重要内容,包括踢、打、摔等多种动作,以徒手和器械演练来遵循攻防进退规律,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拳术、器械和集体运动等项目。其中,格斗运动因其意外事故概率大,导致很少有高校将其列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较多的是太极推手。
2.1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科技及社会的快速进步,让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虽然在时代的影响下,高校体育课程所包含项目越来越丰富,但关于传统武术的教学却出现了逐渐边缘化的情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越来越少,影响到他们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认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武术不仅蕴含着文明、和谐等优秀价值观念,还有利于礼仪道德的传承,具有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多经典的特性,若能在高校开展武术教学,有助于增强新一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近年来,我国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已经逐渐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并成为不少国际大赛的项目之一。在高校教学中融入传统武术文化,有助于完善我国武术教育体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载体。
2.2促进学生体质水平的增强
        武术课程要求学生内外倶练,内是指调理脏腑、疏通经脉,外是指强筋健骨,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肌肉,还要求学生通过呼吸配合动作。如太极拳,主要强调对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可有效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对治疗不少慢性疾病都可起到辅助作用。而且,和其他体育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武术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们强身健体,还能做到自卫防身。像武术的套路运动中,多数动作都是以进攻防守为目的,对自卫防身有一定效果,而其他体育运动却多数只能强身健体,却缺乏足够的防身作用。传统武术受道德约束,强调习武者要注重自保和对自身的超越,比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有着更强的健身功效。且武术对学生身体状况、性别年龄及场地要求不高,学生在练习时可以技艺切磋,在互相学习中体会武学丰富的内容,从而增进学生交流。也正由于武术运动与其他运动有区别,传统武术教学才显得更有趣味,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2.3增添教学特色
        中国传统武术起源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所处地区的人文风情进行融合,不仅独具民族特色,还协调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武术体系。而在武术领域有这样的说法,“南拳北腿,东枪西棍”,就是传统武术的地域特征与多元性的反映。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的项目以基础性和普及度较高的运动为主,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特点,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仍不够高。而传统武术教学具有鲜明特色,不仅能体现民族特点,还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若高校将这些有地域特色的武术资源引入体育教学中,能够改善高校体育内容趋同化问题,丰富教学内容、增添教学特色,实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体育教学效果。除了运用本地的武术资源,学校还应该结合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从不同的地方引进不同的武术项目,丰富体育武术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体育武术素质。
2.4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武术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基本的武术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武术的文化内涵,通过武德的建立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中国传统武术强调习武的本意不是以武力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达到强身健体,帮助弱小,从武字的本义上理解,武即止戈。历代武术大家在挑选弟子门人是首先注重的不是习武的天赋,而是为人的品德。通过武术内涵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传承了传统文化。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强大的武功是我国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是延续中华民族传承的基本保障,而习武之人更加崇尚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习武之人往往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习武之人往往都具有成为侠者的理想,而大侠都具备兼济天下,可以为正义、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开展武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建立起学生正义、正直的人格,保证学生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武术教学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其能将新世纪青年人的爱国情怀最大化,增加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传统武术文化还有利于学生们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常言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一精神向来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自强不息精神的支撑下,才使得中华民族在经历众多磨难后,却依然可以成为世界最强大的民族之一。在高校开展武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
2.5建立终身锻炼的体育观
        武术课程可以锻炼学生意志。武术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武术基本技巧,还能培养学生在武术重礼仪、讲武德的熏陶中,形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通过习武,让其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实现内外兼修的目的,进一步缓解大学生的课业压力。套路短小精湛、技术易掌握和实用性强是传统武术的突出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在促进学生身体锻炼上有许多优势:一是锻炼全面。由于武术强调刚柔并济、快慢结合,因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它的运动量比球类项目大,有利于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二是内外兼顾。武术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运动者的肌肉,还能通过呼吸配合,起到调息作用,能够促使锻炼者精神集中,更好地调节中枢神经。三是限制少。武术快慢结合,对于学生的体质、性别以及锻炼场地、器材等要求不高,这些优势能满足学生坚持锻炼的需求。此外,传统武术的美感较强,观赏价值高,美在武术的技术动作上,美在示范动作时的内外合一上,美在集体演练时的气势上,总能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这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不可比拟的。
3 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承存在的问题
3.1 武术和武术文化的传承相脱离
        武术不仅仅是一项可以强身健体的体育竞技项目,更是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在武术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武术基本动作、技巧,以及策略的传授,而忽视蕴藏在其中的武术文化。脱离武术文化精髓的武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意义便荡然无存,武术也只会沦为像拳道那样的用来防身健体的工具而已。很多高校体育教师虽然也认识到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性,但由于教材中并没有明显的反映,也没有专门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深入的整理和发掘,在教学中不仅不成系统,甚至很多时候更偏向于对历史事件的讲解,却淹没了蕴含其间的文化和精神。比如民族英雄霍元甲,戚继光,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等,教师在讲解武术发展或者武术技巧时经常会提到,但是侧重点往往是在其出神入化的高超武艺,武术招式上的特点,或者是迷踪拳,太极拳等某个武术流派形成的历史过程等,却往往忽略了这些武术先贤在推动武术进步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表现出来的道德精神,民族气节,以及心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感。
        而且,就目前来看,武术在高校主要以体育选修课的形式展开,并没有获得像一般必修课那样的重视程度,不少高校对于武术教学唯一重视的点就是专业院校中的竞技体育,关注通过武术比赛能否给自己学校带来知名度,这也就形成了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中“重竞技、轻文化”的现象。学生只重视武术的技术动作,但对武术精神文化内涵等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武术的历史故事、武术的趣味性去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武术文化,传承武术传统文化。
3.2学生对武术的价值与功能认知不足
        在继往的访谈中可见,几乎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武术仅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和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相比,武术缺乏竞技性,相关的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武术的学习需要多年的积淀才能获得一点成就,不像现代体育项目,仅通过大学两年必修体育课程的认真锻炼就取得一定成绩;甚至有些学生认为,现代体育项目追求的是打破人体平衡,实现人体技能超越,而武术强调动作飘逸、协调,缺乏力感,没有体育的“阳刚、勇猛”之气。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在学生的认知中,武术所具备培养个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武德”的形成等价值与功能已经被现代体育“个人英雄主义”所代替,也可以说,武术的价值与功能在学生的认知中正逐渐消失。
3.3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虽然我国多数高校都在体育教学中纳入了传统武术教学,但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却缺乏足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首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大部分对象并不是体育特长生,而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武术的竞技性。这就可能会影响到培养方向的确定性,长期重武术动作本身和传统养生,这样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解。其次,武术课程本身有着趋同性的特点。每个地区的武术都尤其自身特色,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是高校将传统武术与地域特点融合,与学校特点和学生体质结合,但多数高校还将武术运动看作是普通体育运动项目,也没有充分考虑其地域特点,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在传统武术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设计上没有明确规划,缺乏完善的训练方案和课程安排,在平时教学中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导致学生虽然接触了武术,但却没受到规范训练。长此以往,学生们对武术的激情和兴趣会大受影响,不利于武术教学作用的发挥。
3.4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大学生对武术的最初印象和喜好多是来源于武侠小说或者电影,对武术产生兴趣的根源也是武侠电影对武术的渲染,但实际武术的观赏性并没有电影表现得那么炫酷,甚至与跆拳道相比都略有不如。无论是电影还是各种文艺晚会得武术表演都是无限地放大武术的观赏性,而无法体现武术的技击价值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但实际教学中的武术,更是和学生预期中的武术存在较大的差异,且武术学习是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坚持不懈的枯燥练习,学生很难在短时间的学习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很难让他们长时间维持对武术的热情。
3.5学生身体素质不过硬
        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逐年下降。武术对灵活性和稳定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和学习中,学生由于自身核心区稳定性力量较差,髋、膝、踝三关节不能完全固定,以及腰背肌抗旋转能力较差,动作的稳定性和身体的平衡性得不到保障,使动作扭曲变形,进而使原本动作失真,得不到锻炼效果,同时,可能由于动作变形,使身体力线发生改变,也会引起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一套完整的武术套路要求习武者身体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在持有器械的练习中,如刀、剑、棍的使用中,更是要求器械与习武者自身身体融为一体;同时,其中涉及到某些关节的活动度较普通体育运动项目大很多,要求肌肉不仅有足够强大的力量,还要有足够的弹性;再有,武术动作中,如腾空飞脚,要求训练者肌肉必须具有一定的爆发力。除了对肌肉、关节的要求外,还需要配合呼吸的调整来使动作流畅自然,武术的练习可以提高呼吸系统的能力,和心脏功能能力,同时,武术动作的标准性,也建立在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上。而现在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参差不齐,也就使得课堂进度难以完全顾及到每一位同学,让那些不能较好完成练习同学产生挫败感,导致整体课堂效果不佳,学习进度较慢。
3.6过于强调形式化,而忽视“武德”教育
        在高校普修武术课中,教师教学目标过于强调动作技术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武德”教育,“抱拳礼”只限于课堂的形式化要求,实质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过少。教师教学过程中只专注武术技能的提高而忽视武术文化的教学,背离了高校弘扬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初衷。学生的学习仅限于武术表浅的动作技能,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武术文化内涵和意义,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残缺的和具有局限性的。武术强调“尊敬师长,重阳武德”。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强调的应该是“武德”,没有良好的“武德”品质,即便武术功底再好也是不完整的,只有具备优秀的精神品质后,对武术技能的学习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收获。武术文化教育是影响学生形成民族精神素养的重要手段。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背后深层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哲学思想,武术的精髓亦是在此,武术融儒家的“天人合一”以及道家的“阴阳学说”要求练武与修身、习艺与立人、技艺与品德的统一。
        武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载体,其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武术教育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技术动作,而是要全方位的覆盖武术文化的传承,包括礼仪、历史、服饰等外在的文化形态的传承。武术教育应该深入地挖掘武术文化内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尊师重道、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缺少武德的武术教学就像没有气质的美女,徒有其表而缺乏内涵,不足以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武术教学和训练中,缺乏活力的武术教学必将呈现出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注定会被学生所抛弃,甚至会被社会遗忘。由于学校对重点学科的建设格外重视而忽略了武术教学内涵的挖掘,加之社会对武术文化传承的模式,导致武术教学无法与时俱进,教学改革的推进也停滞不前。所以,学习武术应习“武德”在先,后再强调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3.7新兴体育项目的冲击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体育教学也随之进行深入的改革,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对高校引进的新的体育活动形式也更加感兴趣。新兴的体育项目比如散打、跆拳道、泰拳等其形式与武术大同小异,但新兴项目的宣传力度要远胜体育,更容易被学生喜爱,更加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再加上近年来不少国际性比赛的渲染,让学生们更容易关注赛场上那些激动人心的现代体育项目,也更愿意投入这些项目的训练。相比较而言,武术教学正在面临着新兴学科的剧烈冲击。
3.8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落后
        虽然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与提升,但是目前,高校武术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还是比较陈旧和落后。例如教学中仍然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着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自己练习或者相互练习,教师指导,最后教师讲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枯燥乏味,随着学生对武术新奇感的逐渐丧失,武术教学中的枯燥乏味,练习中的高难度,高强度,易受伤等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这时如果没有采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知难而退,没有了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武术文化的传承更无从谈起。
        高校学生接触到的武术体育只是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在具体教学中,多数教师没有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多做文章,缺乏技巧,将传统武术教学视为简单的动作分解,即使学生出现厌倦或抵触情绪时,也没有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手法,导致效率低下。近几年,高校体育教学逐渐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以教为本”的理念仍然存在,还有一些教师将普通体育运动的教学模式搬到传统武术教学上来,这种僵化、单一的教学自然记不起学生兴趣。此外,高校体育教学重实践、轻理论,传统武术教学也是如此,受室外教学的影响,多数教师只是进行套路教学,对武术本身蕴含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涉及的少,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武术文化。
3.9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只有自身具备丰富的武术知识和教学经验,才能将武术动作、武术文化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目前,我国高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是体育院校毕业的,或者是退役的运动员,这些教师多数接受比较正规的现代体育竞技理论、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但在传统武术方面却较为薄弱,相关的理论知识也一知半解,尤其是对武术的地域性和武术文化了解的不够透彻。

多数院校聘用的武术教练也是如此,虽然有较好的武术技能,也有一定的武术理论素养,但是在文化知识上较为缺乏,对于传统武术文化也没有较为系统的学习和较为深入的研究,所以在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上显得较为吃力。不少学校现有精通武术的教师退休后,新聘任教师缺少经验,导致武术教学人才青黄不接,严重阻碍了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的推广。
3.10教学研究薄弱
        我国武术教学理论研究方面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主题偏离。虽然不少高校对武术体育化都有一定的研究,但重点仍落在竞技体育上,还在其中加入了西方竞技体育思想,使得中国传统武术精神教学研究的缺失,引起主题偏离的情况。二是缺乏实践性。高校在传统武术教学研究上只注重武术本身以及学校的体育教学发展,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会导致所研究出来的东西缺乏人本性,所获得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武实际存在较大差异,使研究缺乏实用性。三是各高校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和外界的交流。高校在传统武术研究方面,只注重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却没有和社会上武术人士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这样会阻碍传统武术的交流与研究发展。
4制约传统武术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因素
4.1对于传统武术的重视不足
        我国高校对于传统武术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升学机制中,文化课考试成绩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各级院校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武术等体育运动项目无法获得足够的重视。高等教育起源于西方,高校的教育模式最初也以西式教育为主要参考。在体育教学的设计中也是如此,不少高校保留了田径、足球、篮球等现代体育的相关课程,但在传统武术的开展上却缺乏足够的空间。同时受到上世纪“奥运争光战略”的影响,教育部门更重视奥运会涉及的项目,对于传统武术等非奥运项目缺乏足够的重视。再有,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学生的成长环境已发生巨大改变,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健康越来越关注。为了避免运动损伤,部分高校会刻意减少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体育活动,武术练习的推广自然会受到影响。
4.2缺乏“双师型”武术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指兼具教学能力与专项技能的教育人才,是先进教育理念中完成专项教学的关键因素。但就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来看,同时具备精通的武术技能和先进教学理念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双师型”武术教师配备明显不足。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一般都是体院学院的毕业生,虽然接受系统、正规化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却极少有接触传统武术的机会,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不利于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开展。也有些高校为了推广传统武术而在专业运动队或民间组织中邀请武术教练,来提高本校武术教学的专业性。但这部分教师并未掌握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综合分析,具备武术知识的体育教师,是渗透武术技能的关键因素,缺乏相关人才,将对传统武术的推广带来负面影响。
4.3武术教学设施不足
        武术教学离不开专业场地,但我国多数高校并未给武术教学建设专业场地,伤病防护与专业器材也严重缺乏。这一问题,将成为推广传统武术的主要障碍。根据亚运会比赛项目要求,武术的场地的标准为长14米、宽8米,在其外围应设置2米的安全区。同时,为了减少运动损伤几率,场地内应铺设专业的地毯。这样的设计要求,需要消耗较高成本,多数高校并未建立标准场地。而在练习场地不达标的情况下,武术教学的推广自然会受到影响。再者,武术教学的运动强度较大,容易造成运动损伤,高校需同时配备治疗室和相应的急救设施,但这些也是多数高校普遍缺乏的设施,不利于武术练习的有效推广。
4.3武术教学的配套工作不完善
        教学工作应包括课上课下两部分,需要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对接,将学生们的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应局限在课堂内。但我国多数高校极少介入学生的课后学习,对于兴趣培养的重视严重不足。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大学生已进入成年阶段并且学习能力普遍较强,因此教师无需介入学生的课后学习。这一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影响更加广泛,教师通常会将教学设计局限在课堂内。对于兴趣培养,体育教师也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个人兴趣通常源于群体认同。例如,在武术世家成长的儿童,自幼接触武术文化,亲友之间的交谈内容通常与武术相关。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学生的个人兴趣必然会受到影响。为了加入群体性话题,并得到群体认可,学生通常会学习相关知识,并逐渐产生学习兴趣。而体育教师难以构建类似的学习环境,兴趣培养无从谈起。
5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和发扬策略
5.1优化武术教学体系
        高校体育在进行武术教学体系设计和课程设置时,应当结合体育教学目标、地域特色和学生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尽可能优化课程体系。学校可以事先对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和诉求展开充分调研,了解学生们对武术教学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喜好,将单一的武术技法训练调整为多个教学方向,如基本技法训练、传统养生型武术、竞技性武术和武术理论等,正确把握教学重点,突出武术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竞技性和养生性,给学生们增加选择余地。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先进教学理念,可以在太极拳技巧教学前,运用多媒体展示太极拳的整体动作流程、太极文化等,让学生对其产生初步了解,并激发对太极拳学习兴趣,借助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推动武术教学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
5.2重置传统武术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得是否合理,事关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的传承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若想要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首先要重置传统武术课程体系,从全面的角度对传统武术文化教育过程进行干预。(1)扩展传统武术课程的培养方向。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同样适用。对体育教师而言,应该先对学生的传统武术文化学习需求与兴趣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定方向。例如,在对全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查后,教师可以将课程划分为竞技武术文化教育、民间武术文化教育、养生武术文化教育等若干个方向,在确定这些教育方向之后,开展针对性教育。(2)重置武术教学的目标。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传统武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传统武术的基本动作、技巧,还应该用传统的武术文化思想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武术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在未来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从这一点入手,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5.3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对传统武术的教学改革,应从教材、训练和内涵等方面着手。为了提高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效率和质量,除优化课程设置,还应重点加强武术教学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武术教学方法。关于传统武术方面,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虽然书刊市场关乎武术的书籍较多,但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并不多。体育教师教学所用的书籍较多,但具体到拳法的历史、技巧及动作要领的书很少。为达到教学目标,体育教师需要对武术有深入了解,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优秀成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传统武术的相关知识,在梳理和整合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创编武术教材,并做到特点突出、教学内容对学生有足够吸引力,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同时,武术教材在具体的教学运用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武术基础和学习兴趣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传统武术教学和常规体育教学是不同的,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摒弃传统的动作示范性教学套路,比如定期组织班级范围内或者年级范围内的武术比赛,通过比赛找差距、寻短板、弥不足。在给学生制造交流机会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中国传统武术的竞技性,有利于中国武术和武术文化的传承。此外,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开展武术实践。因此,高校和教师要重视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如可以邀请精通武术技巧和理论的专家进行宣讲。教师应摒弃传统“开始-准备-示范-结束-练习”的教学套路,通过不定期组织各班级、年级以及高校之间的传统武术比赛活动,利用表演赛、交流会等形式进行传统武术教学交流。这就突显出传统武术的竞技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扩大传统武术的影响力,也有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传统武术教学是一种蕴含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从传统武术文化教学方面来看,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武术文化有利于他们在具体的武术实践活动中提升悟性,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传统武术的学习。因而,高校可以将传统武术文化纳进教学范围,邀请专家进行传统武术文化宣传讲座。此外,还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现阶段武术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很少,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更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师生之间可以把自己对武术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对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武术内涵大有裨益。
5.4提高对传统武术文化教学的重视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授武术课程时,在基本的讲解武术的动作和技巧之后,应该更加的重视讲授武术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精髓。使学生们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并将其中蕴含的道德意义、文化和社会意义全面的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能够提高学生传承传统武术的自觉性,使学生养成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例如在讲解太极拳时,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先将太极拳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全面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太极拳有全面地了解,提高对学习太极拳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老师讲解动作时,才能更加认真学习太极拳的各个动作,提高对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和积极性。太极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道家的辩证思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合为一体,能够修身养性,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在讲授太极拳时,应该讲解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教授学生学习太极拳是为了修身养性,而不是为了主动攻击别人,是为了别人攻击自己是不退缩、不胆怯、以柔克刚,保护自己,在教授武术时,更应该把良好的武术道德品质教授给学生。
5.5以文化为载体弘扬传统武术精神
        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武术的种类非常多,每一种类别的武术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我国高校对于传统武术的重视普遍不足,教学渗透难以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武术教师可将传统文化作为武术精神的载体,并在文化宣传的过程中渗透武术教学。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武术课程教授时,应该充分的挖掘传统武术蕴含的文化,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武术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自觉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武术文化。高校体育教师在教授武术课时,不仅要讲解武术的套路和动作技巧,还要融入其蕴含的文化特征。比如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在技击时,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太极拳的整个动作都是柔和圆活的。太极拳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太极拳把道家“道法自然”的辩证思想与儒家“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融为一体,修身,养性,尽性,知天。所以在讲授太极拳的时候要教给学生讲究仁爱,忠信和宽容,不主动攻击别人,在处于劣势时不退缩,不胆怯,以柔克刚,处事的时候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等等。这些都是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绝好的内容。体育教师可设立个人微博,并将传统武术作为微博主题。微博的使用范围极广,且具有强大的视频传功能。借助这些优势,体育教师可将影视作品中的武打片段剪辑成短视频,并将其上传至个人微博。学生可随时观看教师上传的武术视频,并针对其中的武术动作与武术文化开展互动交流。
        现阶段,高校武术课堂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不可避免。为了从根本上降低传统武术套路的教育难度,武术教师可以适当淡化套路,汲取传统武术套路精华,并结合学生具体学习现状科学选择恰到好处的套路教学模式。在武术实战训练的基础上,武术教师可以对武术对抗形式进行适当调整,以保障学生能真正体会与感悟武术美学、武术艺术及武术安全性。其次,为了能真正增加传统艺术文化内容吸引力,可以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收集传统武术文化内容,为武术课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好铺垫。若想保障高校武术教学不被西方外来体育冲击,高校武术教师可以在每一堂课的休息阶段,为学生播放关于该堂体育课内容的文化主题视频,并讲解中华武术大师的人生事迹、相关武侠小说片段及武术竞技等内容。
        体育教师可以成立传统武术文化整理小组,先了解不同地区武术文化的特征,并根据相关学者对武术文化的研究、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总结传统武术文化的文化内涵。之后,体育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涉猎更多的传统武术文化知识,并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出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只有这样,体育教师自己才能对传统武术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可以走出校门,到各地区知名武校、武术发源地等地区参观学习,近距离感受武术文化的内涵,加深自己的理解,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个人兴趣将得到激励,热爱传统武术的学生将得以集中。之后,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解各类体育项目与武术教学的关联性。例如,在练习跳跃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可从影视作品中的“轻功”谈起,逐步引出通过加强武术练习,可提升跳跃能力的内容。同时,教师可将武术练习与西方体育运动的关联性作为切入点,逐步渗入传统武术知识。通过这样方式,传统武术将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武术精神将在文化载体中得到体现。
5.6透过人才培养提升武术教学水平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传统武术领域的“双师型”教学人才,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应以“双师”教学体系为切入点,逐步培养优秀人才。“双师”教学体系是指,由理论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以提升教学质量。其中专业教师应负责专业指导,而理论教师可提供教学建议并设计教学规划。通过这样的方式,“双师型”人才不足的问题将得到弥补,教学效率可得到提升。同时在相互影响下,高校的体育教师将掌握到传统武术的专业知识,其专业技能可逐步提高,并成长为“双师型”人才。
        之后,高校应为具备潜质的教师提供深造机会。例如,高校可组织青年体育教师,利用假期时间进入专业武术运动队开展学习。或者,具备条件的高校,可邀请曾经获取优异成绩的武术运动员,参加本校举办的教学培训活动。借助这一契机,校外的优秀人才将进入高校教学体系,人才储备可得到丰富。总之,教师是渗透传统武术知识的重要渠道,推广传统武术的过程中,高校应将教师培养作为重点工作,以改善传统教学方式。
5.7以高标准建设武术教学设施
        武术教学设施应由专业场地、伤病防护机制以及专业器材这三个部分构成。其中伤病防护机制的构建较为复杂,因此需要获得专业人士指导。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高校应邀请专业运动队的医师,对高校内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从而使其掌握到处理紧急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体育教师也应得到运动医学方面的培训,并掌握依据学生禀赋防范运动伤病的教学能力。以此为基础,高校应同时设立针对运动损伤的快速反应机制与长效预防机制,从而使学生的安全与健康得到保障。
        相较于伤病防护机制,专业场地的建设并不复杂,高校只需给予足够重视并划拨预算,即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场地建设。在具体规划中,场地建设应分为比赛场地建设、练习场地建设这两个部分。其中比赛场地可通过改装室内运动场馆完成。而练习场地可根据校园条件,建设拥有舞蹈境的室内练习场地或拥有防护地毯的室外练习场地。同时,高校也应根据传统武术的常规项目,购置练习器械,从而使武术教学得到充分支持。
5.8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讨论的问题,如何提高高校学生身体素质,不仅仅是高校体育老师应该关注和重视的,更是学校和学生自身应该配合和执行的。身体素质影响体育课的质量,不单单体现在武术道路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基础的身体素质水平,很难较快的掌握一门体育运动项目。
        从每一节的公体课开始,教师在技术课学习之前给学生一定强度的素质练习,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训练根据自身课程的需要选择性进行,同时做好热身和放松,让学生在自己训练的时候依然能科学训练,从而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在素质练习的同时注重记录成绩的变化,以用数据资料的形式给学生呈现最直观的成绩浮动情况或进步变化,让学生了解训练提高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激发自身训练的兴趣。
5.9通过传统武术社团完善配套工作
        先进的教学理念认为,鼓励机制与文化环境,是开展教学渗透的主要渠道。基于这一认知,体育教师应建立更具针对性的文化场景,并渗透鼓励机制。例如,体育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传统武术社团。透过社团活动,高校内部的武术文化将得到推广,学生将在体育教学中主动请教武术知识。学生社团是由学生组建并负责运营的校园团体,以传统武术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可定期举办武术比赛或武术表演。借助武术比赛,学生将更为有效地参与到武术活动中,武术文化将得到推广。
        武术表演活动,可为练习武术的学生提供表演舞台,透过观众的激励,学生练习武术的热情将得到提升。在活动举办过程中,社团应与高校共同联络社会表演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接社会舞台,表演要求将得到提升。参与表演的学生将利用体育教学,向教师请教 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不应局限在体育课堂,而是要通过兴趣培养,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练习。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将教学课堂对接学生社团。
5.10注重学生“武德”教育
        教学目标的设定先应从当代大学生的兴趣考虑,其次增加武术攻防练习,增加实战水平,提高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套路和技巧的学习同时,融入武术的起源背景、流派特征、内涵参悟等武术精神内在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武术的真正内涵。在教学目标中应着重强调“武德”的学习,通过“武德”教育,使学生更加“尊师重道”,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实际的学习和比赛竞争中公平、公正,对待比赛态度端正,树立刚正不阿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才是武术真正能直接带给当代大学生最直接的精神食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武术文化不断被赋予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不同内涵, 但武术文化中道德思想的精神是一成不变的。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开展与高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全方位的提高在校大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所以,高校应将武术精神和技能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断完善教学目标。
5.11重视对传统道德礼仪的培养
        近些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因此,在高校开展武术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们正视西方文化的影响,让他们树立最基本的辨别意识,使他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保证正确理解传统道德礼仪的规范,加深对其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与传承。在武术教学中,道德礼仪始终是传统道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达出尊师重道的思想。高校教育中适当的融入武术教学,能够引导着学生们强化对相关礼仪知识的学习,保证学生们更加尊重自己的教师,从而积极的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学习武术时,每一位学生都应自觉定位,坚守着习武者应具备的道德信念,将“仁”贯穿于武术学习的过程中,从而坚定传统文化的核心。例如,一代宗师霍元甲,他本身就是一个武者的定位,但是他始终帮助百姓锄奸扶弱,弘扬着一个武者应具备的高尚情怀,在民族大义面前,通过对武术精神的传达,让“仁”的理念显露无疑。所以在高校开展武术教学时,应重视对高校大学生传统道德礼仪的引导,保证将“仁”的理念适当传播传承,使他们可以凭借着自身的力量对抗社会的邪恶势力,不畏艰难险阻的积极斗争。
5.12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任何学科教学的成功都需要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引导和监督,武术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教学评价的建立要科学合理,既符合武术教学内容的考核,又能让学生通过考核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常规的期末、期中测试,也可以依据日常的教学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进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依托信息化技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武术作品和学习武术的感受上传到网上,这样既可以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评价又可以弘扬武术传统文化。评价体系的建立一定要避免枯燥、刻板,也不能仅靠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过程进行评价,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努力得不到预期的认可而对武术学习产生负面情绪。
        传统武术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丰富体育项目的多样性,还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广大,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可谓一举两得。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还应该在高校营造传统武术文化的浓郁氛围,使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推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同时,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教师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武术教学素质,尽可能解决传统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有效的传统武术教学和传统武术文化推广。
        参考文献:
[1]曾扬明.一节“武侠”匠心的武术课—谈孙双金老师的传统武术文化教学[J].黑龙江教育,2016(10):52-53.
[2]韩冬云,张惠.试析当前多媒体辅助武术教学的几个问题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5):45-46.
[3]张猛.在传承与创新中升华传统武术教学:评《我国传统武术教学与创新发展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7(1):133.
[4]黄一帆.浅谈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4):105-106.
[5]吉洪林,赵光圣,张 峰.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变革探析——兼论对当前武术教育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91-97.
[6]方国清,杨建营.高校武术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比重的改革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中华武术(研究), 2017,(1):13-20.
[7]陈健,马拴平.高校武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7,36(2):48-50.
[8]刘方涛,陆艳琼.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时空, 2017,(24):33.
[9]张照金,汝雷.安徽省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路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6 (3):134-136,143.
[10]陈健,马拴平.高校武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7,36(2):48-50.
[11]晁岳春,夏志强.湖北省高校传统武术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S2):167-169.
作者简介:白洪煜(1984.11.14---)男,满族,辽宁开原人,教师,职称: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体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