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追寻数学本质和把握数学知识脉络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员建锋1 何小丽2
[导读] 数学的本源就是数学的发展史
        员建锋1  何小丽2  
        1.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城关街道官桥河小学 726100
        2.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城关街道陶川小学 726100

        【摘要】数学的本源就是数学的发展史,数学不追寻本源,就无法理解它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历史呈现了知识的来龙去脉,遵循数学本源是一种回溯,只有回到历史,回到原点,回到过程,回到发展方向,才能把握数学知识的脉络。                                                       
        【关键词】寻找   把握        数学本源  脉络
        数学,是人们观察世界的一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数学活动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顾亚龙老师《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这本书,书中有几个对我触动很深的部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和大家一起共勉:
         一、我们的起点是什么
        纪伯伦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刚参加工作时我就告诫自己千万不能成为自己上学时讨厌的那种老师,现在工作二十多年了还是会时常的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了为了什么而教,千万不能成为曾经讨厌的那种的教师。“我们的学生如果一味的沉浸在除了考试一辈子也用不上的知识点和考点里,那么数学的价值何在?”正是书中这句话深深吸引了我,数学来自生活,小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贴近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孕育数学知识的胚胎,面对应试的大环境,我时刻提醒自己若干年后孩子在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对于他走向社会没什么多大的作用,而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的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推理方法等才会伴其一生,受益终生。
        二、追寻数学源头,探究本质
        顾亚龙老师在书中说“回溯数学本源,我们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历经数学知识在创造的过程,这也正是一个数学文化再创造的过程。”是啊,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忘记之后在孩子脑海中存留的剩下的东西不就是所谓的“素养”吗?这应该就是数学教育的要义所在。


数学教学主要考虑的是回溯本源,找准孕育数学知识的基质,让学生在回顾知识生成和演进的历程中进行再发现。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如果照搬教材直言十分之一换成小数就是0.1,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带入死胡同,小数中的“0”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要用小数点隔开?学生只是被迫接受。此时教师应该沿着知识体系构架,顺藤摸瓜,一直回溯到与整数密切相关的计数单位、数位和写法上,而小数的诞生就是为了将那些不够整1的数字,用类似整数的十进制计数法横向排列出来,这样排列出来的数字,扩展和延续了整数数位。厘清了这个知识起源,学生就能顺理成章的在数位表中依次推算出小数数位。
        三、把握知识脉络,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很多是从旧知识中拓展延伸出来的。教学时,教师应诱导学生返至知识产生的起源处,找到知识发展的方向和路线,把知识从抽象的生活模型中提炼出来,然后沿着这个路线和趋势探究新知。例如,教学“垂直与平行”这两个概念时,教师不应直接出示例题“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而应沿着知识线索逆向查探,倒回直线和平面的特点这一内容,这是“垂直与平行”的知识起源。直线的特点是“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为了更好的区分相交与平行,需要强调另一个特点“直线是存在方向性的”;同时提出“平面”这一概念,突出其“无限大”的特点。然后以直线和平面的特点为出发点,让学生观察概括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因为直线无限延伸,所以没有长度可言,是研究其在平面内的摆放方向,两条直线的摆放方向造成它们的位置关系,如果两直线没有相遇形成夹角,就是平行,如果相遇形成夹角,就是相交。像这样从知识的起源处开展教学,就会显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因此也就容易发现新知识。
        四、紧扣数学本真,感受美感
        曾在一本书中看到作者这样评价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吴老师的数学课时有美感的。”当时看到这句话时我就一再问自己“数学课怎么就上出美来了呢?”后来我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视频研究了一下,确实是的,吴老师把骨感的数学知识在课上展现的很丰满,确实很美。吉赛尔慢曾说过“数学的美就在于其本质的特征,其优美性在于其自身的价值。”比如数学课堂上的对称美,比如在复杂的混合计算中我们可以应用相关的运算定律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比如数与形的结合,化简为繁,一题多解的数学奇异之美。在数学课堂中只有让感受数学之美才可真正提升还孩子的数学素养。中医上讲的一句名言我们都知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而在数学的学习中就是让孩子“融会贯通”。少则得,多则惑估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叩问本质,一通百通,融会贯通,以少胜多。
        总之,数学知识诞生的起源,即是教学的依据,又是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只有探寻到这个起源,数学知识的脉络才能厘清捋顺,最终促使学生在已学的知识中发现新奥秘。
参考文献:
【1】苏立云. 论数学意识及其在新课标中的体现【J】.湘潭师范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刘琳娜.把握数学学科本质,实现高效课堂教学【J】. 数学教育学报.2015{10}.
【3】赵绪昌:“突出数学本质”的教学意义及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5}.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