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的“沉默”与“发声” ——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视角下的辅导员网络德育教育思考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蒋静静
[导读]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

        蒋静静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   404000
        摘要: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本文着力探讨它所揭示的网络德育教育规律,探讨辅导员如何通过适时发声,纠正学生的网络上的不当言论或行为。本文通过调研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开展网络德育过程中的痛点,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研究如何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德育教育的路径和效果。?
关键词:德育、沉默的螺旋、教育、发声、媒介素养
        一、意义:德才兼备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
        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人才的定义稍有不同,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却是成长成才的基本逻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在第一位,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大学阶段又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是进一步巩固道德观念和践行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作为辅导员,承担着培养学生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的重任。了解和掌握新世纪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对于辅导员来讲是必需的;而要做好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工作,则需要在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创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新问题。
        如今,德育教育已经不再仅仅依靠课程教育,面对不良价值观的冲击和网络社交的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面临着种种的困难,加强网络德育教育也成为辅导员的重要课题。
二、现状:沉默让活跃的朋友圈缺少“意见氛围”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与社交媒体
          “沉默的螺旋”是1980 年德国的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 - 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书中的重要论述,大众传播媒介为优势的意见方制造意见气氛的时候,受众会对根据“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来对身边的意见氛围进行感官上的统计,如果自身的想法和“优势意见”一样,那么受众就会更加偏向于主动地表达自身想法,如果意见与优势方不一致,受众就将更加偏向于沉默。
          新媒体逐渐崛起,“人人都是自媒体”,沉默的螺旋这个学说一直突出表达的就是大众媒介在“意见气氛”方面的建造作用,但根据研究成果,“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适用于新媒体环境,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代表的社交媒体创设的网络虚拟环境中,现在依旧存在着沉默的螺旋学说中所讲到的受众惧怕被社会所孤立的心理现象,如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熟人圈子里害怕自己的意见和熟人的意见不同而造成自己现实生活中被冷落一样,在社交平台这一环境中,网民也害怕自己处于弱势的意见、看法会被网民谩骂攻击,或因此给自己现实生活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中孤独的狂欢
        同一个寝室,竟然懒得动嘴交流,躺在床上专注的拿着手机,刷着朋友圈和抖音。熟练的回着朋友圈和抖音评论与他人互动交流。点赞评论一气呵成。
        ?不夸张地说,十几年前风靡中国的社交媒体,已经完全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在校园里,低头紧盯手机屏幕匆匆走过;课堂上,悄悄躲着刷朋友圈;社团会议、小组研讨也都可以网上进行。大学生把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通过文字加图片、甚至制作成精美的小视频上传社交网站,等待着他人的点赞与评论。挂科了发个朋友圈,失恋了发个朋友圈,恋爱了,也必须秀个恩爱。不论好的坏的,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会收到一堆点赞和“鼓励”的话。
        当代大学生早已经养成网络社交的习惯,一方面,交流的形式更加多样、速度更加便捷,让大学生的社交更加“活跃”,同时,网络社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日益凸显。看似活跃的社交背后,更像一场孤独的狂欢。
        一方面,大学生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期待者网友的互动与反馈;另一方面,大学生也作为评论者,参与者他人的传播行为。作为传播者,大学生期待收到积极的评论,作为评论者,他们又选择性的回避负面信息,选择沉默。而沉默,恰恰淹没了一些不同的意见。让挂科的同学不觉得惭愧,反而在“我都挂5科了”“不挂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这些迎合大众心理的评论中自我安慰。让频繁失恋的同学察觉不到交友危机,在“下一个更好”,“是他不配”等鼓励中忘记应该学业为重,满心等待下一个白马王子;让在朋友圈秀恩爱的同学,不顾约束,随心所欲的附上展示他们甜蜜的幸福镜头,还在他人的点赞中收获自我满足。晚归翻窗、深夜买醉、违规赛车等违纪行为可以无所顾忌的在朋友圈中出现。
        三、调研:辅导员网络德育教育成痛点
        (一)道德缺失成大学生网络言论的“家常便饭”
        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或者00后,独生子女较多,家庭的宠爱和应试教育的方式等多种因素下,让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形成的关键阶段有所缺失。 部分学生家长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 无原则迁就学生。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从整体来看也呈现出连续性。 认知发展的阶段因为个人原因会提前或推迟,但认知的顺序不会颠倒和跳跃。 在校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层面应该达到认知发展的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但实际的认知却仍旧停留在中学阶段。 如果从高校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认知来衡量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会发现他们的认知依然处于相对匮乏的阶段。 应该说,学生道德认知出现的问题和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和机制有关。 有些时候,一些学生甚至缺乏独立思考、分辨是非的能力,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认知的匮乏。
        当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表达与情感交流的主阵地,在享受网络积极成果的同时,基于网络虚拟特性,其欲望由过去时代令人警惕的魔鬼一跃成为现时代发展的永动机,正冲击、曲解着现有文明,使大学生陷入困惑与迷茫。由于道德的缺失,大学生在网络表达意见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与开放性为其提供了任意扮演角色的可能与空间,致使其放松或完全放弃内在的道德约束,无视或游离于法律规制之外,随心所欲而陷入非理性状态,缺失评价道德标准和社会诚信,丧失应有的道德责任,此状态对大学生原本不稳定的道德责任感和诚信意识是一种严重消耗,以至于否定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堕入相对或虚无的道德论。
        根据辅导员的调研报告显示,其中大学生常用社交媒体发表言论调查(qq说说及朋友圈),大学生在说说和朋友圈发表过负能量、抱怨、或者开放图片的比例达35%,而通过网络的传播后,这些言论又会影响多少同学。而调查显示,对于同学们的“不当”言论,会及时批评同学们不当行为的比例仅仅29.25%。究其原因,通过访谈方式,受访辅导员表示,一是因为只有少部分学生是好友,其他学生的社交状态,无法及时了解。二是发现部分同学一些不当言论,违法违规言论除外,更多的是道德缺失的言论,多涉及学生的私人问题,觉得不是大问题,不是很好干涉。

        (二)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中德育教育缺失
        面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中的凸显出的“问题”,如看似小事的抱怨,吐槽,或者挑战道德底线的文字、图片,一般网友大都点个赞。即使有网友觉得不妥,持反对意见,但在面对社交评论时,网友就会对“意见气氛”进行研判,研判后发现自身想法处于弱势时,往往会保持沉默。容易营造出网络自由的“意见气氛”。
        而辅导员,作为学生社交媒体中的“特殊网友”,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享有网络话语的权威性,通过与学生的社交圈互动情况,从而形成相对权威的意见氛围,实现辅导员网络德育教育。
        而当前,随着学生群体的年轻化,个性化,和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现状,面对同学们网络发表的不当言论,辅导员是选择“沉默”还是“发声”,及时纠偏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通过调研,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同学认为班级的违纪率和辅导员严格的管理程度相关,换言之,面对网络的不当言论,作为辅导员,如果选择沉默,则势必形成一种“宽松”的意见氛围,网络德育缺失的行为可能呈现螺旋式的上升,辅导员的网络话语权则相应的减弱。
         辅导员和作为学生社交媒体中的一员,由于肩负职责,辅导员不仅要成为学生社交媒体的关注者,更应成为学生社交状态的评论员和“把关人”。
        而通过对300余名的同学调研发现,还有将近一半的同学表示辅导员不关心或者不是很清楚辅导员关不关心同学们的日常网络动态。侧面反馈出目前辅导员利用网络社交媒体进行德育教育相对缺失。
        
        
        三、对策:敢于发声拒绝沉默是人心所向
        (一)网络德育教育是辅导员职责所在
        教育部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职责之一。即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培养校园好网民,引导学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新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而网络德育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目前辅导员工作的比较薄弱的一环。因此,作为辅导员,要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对道德缺失的言论及时说N0。
(二)敢于发声有利于“意见氛围”的营造
        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告诉我们,在社交媒体中,人们会因为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而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适当的隐藏,或迎合对方的观点,或不发表言论,这就导致了朋友圈中,我们总是收获点赞与夸赞,而很少收到批评与指责,更多人对于他们的不当言论,选择沉默。
        而作为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承担的是意见领袖角色,在普及信息,分享观点上具有权威的话语权,引导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为,辅导员要用好网络信息传播意见领袖的角色,对于网络不当言论通过评论与沟通及时的纠偏。
        辅导员的评论与及时沟通,可以因其角色的特殊性,在所带学生群体中产生影响,传递信息。并在网络评论中形成意见氛围。
        根据调查显示,学生更倾向于正直负责的辅导员,对于同学们的不当言论,同学们也希望辅导员能通过及时通过网络评论,制止不当言论和及时找到本人,要求删除言论等有效方式进行处理。对于如果因为网络发表不当言论被辅导员批评时,同学们的态度也表示很理解。因此,通过调研,学生群体对于辅导员网络德育教育工作还是积极配合,有良好的环境。
        

四、思考:未雨绸缪全力护航学生成才
        (一)加深道德认知  扎实做好线下德育教育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是 12 岁之前,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延长到 10~16 岁之间。 可以看出,高中以前的少年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 高校学生的德育缺失,反应的则是大学生道德认知的不足。因此,才会“不以为然”的发表一些不违法但不符合主流意识的言论, 而这种不违法的言论,出现后经过传播,容易造成学生群体的误解,如不及时纠偏,容易产生连锁反应。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在强化前期认知的基础上,深化德育教育。  
        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做好德育理论教育的全覆盖,明晰道德范畴及重要性,通过课程讲授、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讲清楚公德、私德、职业道德,做到德育教育的常态化。
        而当前,高校教育重视德育,却忽视了学生的认知。 德育有时候成为口号和范式。实际的道德认知的差距,导致学生很难切身体验到德育的真正用意, 这使得德育偏离了学生实际的认知轨迹。 加强德育教育除了重视理论教育外,还必须重视现实实践,通过团体探讨、社会实践、班级活动引导大学生把道德理论直接付诸实践, 并在实践中内省道德规范和原则。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加强德育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 就是要注重知行合一,注重实践,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自身的行为,然后如何具体去做。 德育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要用行动来践行的。
(二)开设自媒介课程  填补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空白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公众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能力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的过程。媒介素养能力从低到高包含媒介使用能力、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拥有创作传播媒介信息所需的知识和技巧、利用媒介信息达到发展自我四个方面。而当前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言论随意,反馈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基本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媒介,应该成为一门必修课。纵观高校开设的课程中,除了传媒相关专业的学生,其他同学几乎没有开设此类课程。
此外,自媒体的发展,使得同学们对媒介使用的知识较为感兴趣,如短视频制作,h5制作等,根据调研,学生对自媒体课程十分感兴趣,是学生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需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现实需要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增设自媒体试点课程,实现大一新生的媒介素养课程全覆盖,变堵为疏。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评的意识接触、辨别媒体的信息。同时能掌握与媒介交往的常识,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三)加强网络防线  切实做到网络监管全覆盖
        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健全的网络监管,学生网络德育缺失,一方面是学生缺乏相应的道德认知和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则是辅导员的网络监管有漏洞。在学生发生不当言论时,获取不到相应的信息。针对目前监管不到位的现象,辅导员应建立相应的网络督查员,通过落实到人的方式,形成全覆盖的督查体系。通过网络督查员培训、团建、周月汇报等形式,切实保障信息的畅通。
        辅导员可以建立一支网络素养强的网络督查队伍,除了进行常规的网络言论督查,也可以通过利用热点问题,发表正能量的热点评论或者发起正能量的活动,营造正能量的网络环境,通过活动或者精品文章,实现自我教育。
        结语
        德才兼备,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要求,而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面对学生自由的网络言论,新时代辅导员要善于通过网络发声,形成权威的意见氛围,对于学生发表的有违道德的言论,辅导员及时亮剑,表明态度,及时纠偏,利用好社交媒体进行网络德育教育,此外,网络德育教育还要依托扎实的德育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建立好完善的网络防线,做好教育与监管相统一。
        注释:
        ①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用以解释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模型。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第五阶段,该阶段的人开始认识到, 现实中存在着合情不合法的事,也存在着合法却不合情的事。他们不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他人的行为,承认不同的人可以拥有不同的价值观。这一 阶段的人会尝试调和道德与法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1]孙亚烁,新媒体时代下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再思考[J].传媒论坛, 2021,(01): 24-26
        [2]王晓康,新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建议[J].时代报告.?2020,(09): 70-71
        [3]王璐,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现实困境与适用性研究[J].视听,2020,(09): 192-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