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教育,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周鑫
[导读] 在偏远贫困地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受过优质的学前教育

        周鑫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古达苗族彝族乡中心小学  553200
        摘要:在偏远贫困地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受过优质的学前教育,从小学才开始正式接触数学,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较差,厌学情绪严重,数学学困生数量非常多,这也造成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开展数学教育难度大、效率低。客观审视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教育实情,教师应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导入多元策略,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渗透有效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让小学生逐渐爱上数学,强化知识积累,夯实数学基础,为今后系统学习与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学校教育; 小学数学; 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有利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数学思维发展,这也是当下数学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之一,关乎学生未来学习与发展。在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以留守儿童为主,从小父母陪伴少,家庭教育几乎空白,再加上他们本身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数学成绩普遍不理想,甚至很多学生考试不及格。为了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教育水平,落实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亟需小学数学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尊重学情,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
一、指导方法,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农村小学生从小没有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存在惰性心理,而且不懂得如何计划时间,学习过程比较随意,效果可想而知。进入易地扶贫搬迁学校之后,要求学生高效利用课余时间,养成课前预习好习惯,最初大家不知从何着手,只是机械地翻看一遍教材,简单地读一读数学概念,敷衍完成任务。当然这样的预习活动是毫无意义的,数学教师应注重指导,结合每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提前准备预习单,让学生带着任务预习,逐一解决问题,明确预习的目标,这才是真正培养习惯的起点。例如,研究经典数学题“鸡兔同笼”时,制定预习计划的内容为:①所有的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根据生活经验可知:鸡有2只脚和1个头,兔有4只脚和1个头。那怎样计算鸡和兔各自数量?为了启发解题思路,降低预习难度,教师还可以提前给学生一些小提示,最后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调动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情境,培养认真听课习惯
        数学课上,由于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再加上过去讲课过程总是照本宣科,方法单一,容易精神溜号,结果只有教师“一言堂”,学生却不愿参与且沉默无语,这对有效学习及培养习惯显然是不利的。因此要改变教学形式,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多元、个性的情境,吸引学生关注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认真听课习惯[1]。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打破教材内容的束缚,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做一个有趣的数学小实验,通过演示操作导出主题,激活学习兴趣与数学思维。

准备一个小球并用绳子拴起来,拽着绳子甩动小球,同时提问:“小球运动的轨迹画出了什么样的图形?”由此建立“圆”的初步认知,再展示一个铁丝围成的圆环,借助直观教具分析平面图形“圆”的特征,观察“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顺理成章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聚精会神的听讲,学习效率更高,长期坚持养成认真听课习惯。
三、互动讨论,培养独立思考习惯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是学习经验不足,自主探究能力欠佳,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指引者,整合“教”与“学”的关系,将数学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与以往的学习模式截然不同,当大家感到新奇有趣,自然参与积极性高涨,深入学习与讨论,经历知识生成过程,强化独立思考习惯。例如,学习“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时,先给出一组例题:0.25,1.6,0.247三个数分别化成百分数。指导学生按照步骤思考,先将小数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即0.25=25/100,再将分数改成百分数,即25%;以此类推,则1.6=160/100=160%;0.247=24.7/100=24.7%。通过观察与对比,再继续寻找规律:“如果忽略中间化成分数的步骤,如何从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经过反复的互动讨论与交流,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一举多得。
四、点拨启发,培养高效解题习惯
        数学教育的本质思想是学以致用,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学会知识到解题应用,要经历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既能培养高效解题习惯,也能提升学习有效性,强化数学核心素养[2]。例如,学习有关“分数乘法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学校食堂本月采购60千克土豆,已经吃完2/3,请问还剩下多少千克土豆?答题时先从读题、审题着手,理解题意,列出已知条件并理清数量关系。为了简化解题思路,基于数形结合思想,不妨让学生画一画、想一想,将“60千克”当做单位1,“吃完2/3”,也就是将“1”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已经吃完,还有1份是多少千克?建立直观图形,解题思路豁然开朗,学生体验了解答数学题的奥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足以见得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习惯养成属于非智力因素,只要通过努力就能达成,这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良好习惯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数学成绩的根基。今后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将结合教情与学情,亟需探索高效率的教学方案,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习惯,调动学习兴趣,夯实数学基础,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兴乾.山区小学数学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及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4):271.
[2]夏丽雯.好习惯,高效率——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21(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