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家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孙源江
[导读] 在我国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

        孙源江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第六小学   553201
        摘要:在我国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与正确的选择,从根源改善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早日摆脱“贫穷”的帽子。由于贫困家庭搬离原居住地,迁入全新的区域生活,而子女也进入易地扶贫搬迁教学安置点,面对新的社会环境与学习环境,做好教育工作,树立家校合作新思路,创新家庭教育模式,对于指引学生学习与发展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家庭教育; 创新模式
        一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在原居住地的生活与学习状况欠佳,父母忙于农活或者外出务工,根本无暇顾及子女教育问题,平时对子女关心不够,导致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负面情绪或者心理障碍,而进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学校之后,问题暴露更加明显,如有些学生内向自卑,有些学生抑郁寡欢、有些学生性格偏执,有些学生敏感易怒,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另外,偏远山区孩子长期在闭塞的地理环境生存,很少与外界接触,眼界不够开阔,心理问题的舒缓必须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尤其以学校牵头,家庭教育的配合直观重要。
1.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1 留守儿童教育空白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家庭教育几乎空白,存在严峻的“管而不教”现象;而且小学生本身自律性较差,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干扰,远离父母的陪伴与教育,他们感到孤独、自卑,不仅缺乏健全心理品格,也导致学习成绩不好,行为习惯及心理品质欠佳。
1.2 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家长教育意识薄弱,大多数认为既然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就应老师负责教育,家长只要满足孩子物质条件即可。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懒散、随意,甚至在学校混日子,根本不好好学习,叛逆心理非常严重,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要应付完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根本不重视学习,也缺乏良好习惯养成[1]。
1.3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虽然来自贫困家庭,但是他们在家中也是得到了父母的溺爱;尤其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老一辈更是对他们言听计从,很少批评教育。这种关爱导致孩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顺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而且在学校与同学交往以及日常生活表现极为自私;除了溺爱以外,家长对家庭教育观念也很落后,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自己最大的责任,其他方面自己则无能为力,完全依赖学校教育。
1.4 家长文化素质偏低
        农村整体教育风气欠佳,家长文化素质偏低。从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来看,很多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得当,甚至与时代脱节,没有给予子女最恰当的教育。有些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却疏于引导与沟通,这也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较大;还有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经常打骂、体罚孩子,这种错误的做法对孩子健康成长也很不利。


2.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家庭教育模式创新路径
2.1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创新支持
        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何,必然取决于家长的态度、能力与素质。因此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家庭教育模式创新,要从转变家长观念,提升家长素质为起点。抓好正确的努力方向。首先,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要了解孩子所处的年龄段特征与身心成长规律,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改变过去动辄打骂、棍棒教育思想,懂得尊重与信任孩子,建立平等、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其次,父母要意识到自身家庭教育角色的重大责任,为孩子营造身心愉悦、健康成长、努力学习的家庭环境氛围,培养孩子良好心理品质,让他们在家庭获得幸福感,进而转为端正思想、高尚道德以及强烈学习动机,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
2.2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创新支持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负面情绪较多;尤其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亟需从学校教育角度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应结合学生实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发展;再有,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教育观念,推进全面育人方案,既要教好文化知识,也要培养道德品质、文明礼仪及心理健康,针对贫困家庭教育理念淡薄、家长教育思想落后等现实问题,学校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建立家校协作机制,通过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学校、组织校园开放日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帮助学生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意识与综合素质[2]。
2.3 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创新支持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落后、家庭教育氛围不足,实际上与家庭经济状况也有很大关系,尤其在未搬迁之前,家庭生活条件落后、经济状况拮据,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创新支持至关重要。一方面,做好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社会关爱氛围,形成家庭教育风气。由社区牵头组织,以公益广告或公益讲座等形式普及家庭教育正确观念,教会家长更多关于家庭教育知识,同时发挥社会媒体力量,加强对家长的思想引领,全社会共同关爱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教育问题,解决家庭教育困境;另一方面,关爱留守儿童。社区教育应肩负社会责任,结合各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3],制定社区家庭教育帮扶机制,为每个孩子建立家庭教育档案,跟踪走访家庭教育情况,转变家长错误的教育思想;再有平时多举办社区亲子活动,改善家庭环境氛围,拉近亲子距离,鼓励更多家长回归家庭,关爱孩子。
        总之,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家庭教育模式创新任重道远。教育问题无小事,必须引起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关注,为学生有效学习与身心发展打好基础。精准扶贫,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改善了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建立密切的家校合作关系,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综合素质,从根源摆脱贫困,避免下一代再次返贫。
参考文献:
[1]张静.农村学生家校共育深度融合与培养策略——评《家校合作共育:中国家庭教育的新趋势》[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2):647.
[2]王颂,王美芹,孙锦锦,刘双.发展视域下关怀贫困家庭儿童早期教育的模式创新[J].菏泽学院学报,2021,43(01):75-79+96.
[3]杜蔚然.农村贫困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困境[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4):74-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