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友连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江口小学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在激发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学习策略及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有利,更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提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
为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远离家乡外出工作,家里的孩子长期由老人监护或寄养在亲戚处。于是,这些孩子就成了“农村留守儿童”,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而农村教育条件又相对落后,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与同龄人截然不同的境遇,他们的综合素质、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严重影响教育的和谐发展,情况令人担忧。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习惯、健康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大力倡导“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习惯的养成教育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关注,他们在缺乏亲情的环境里,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需要教师帮助其改正并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的习惯能主宰人的一生。作为教育者,应该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孩子形成学习策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会在学习中发挥持久的作用,并成为一个孩子未来获取成功的保障。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被隔代教育、缺乏监管、缺少引导等原因导致学习习惯难以养成,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其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能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知识的薄弱处,知道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些知识点上加强消化,上课时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哪、重点记哪些笔记等。这样有针对性的学习,及时释疑解惑,让学习变得轻松有味,学习效果高。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监护人并没有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让留守儿童在自己的学习计划上按排好预习的时间,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同时要让他们的预习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还应做好以下的引导:
1.预习时要做到动口、动脑、动手、动笔。要认真阅读预习的内容,做到边读边思考,把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还可以在旁边注上自己的阅读感悟。
2.在预习时,对于新知识能看懂多少是多少,不必要求全部理解,遇到疑难问题也可根据难易度选择钻研力度,但对涉及到已学过的知识,一定要想办法弄懂,消除学习障碍。
3.合理安排每天的预习时间,可放在每天的作业以后。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
倾听就是细心听取对方说话。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思维习惯。丹尼斯·沃克拉迪也说过: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就开始讲课,是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好的倾听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多数是祖辈监护,他们与家里的爷爷、奶奶有着隔代的距离,在思想上、学习上的真正交流少之又少,而且祖辈对孩子都有一种溺爱的行为,通常是孩子喜欢怎样就怎样,因此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耐心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担起责任,努力培养留守儿童的倾听习惯,这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今后工作和生活必备的能力。
1.定下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留守儿童倾听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教师必须在每节课上课前为学生定下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注意倾听老师讲课,让留守儿童知道注意倾听老师讲课是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完成学习目标的有效途径,想办法让留守儿童体现完成学习目标的喜悦,这样留守儿童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此外,教师要让留守儿童学会倾听,为他们定下倾听目标,让他们注意倾听别人的回答,并思考别人的回答是否完整,自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补充,让留守儿童在倾听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并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2.激发兴趣,使留守儿童乐于倾听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注意教育方法,对孩子不完成作业或学习成绩不理想等情况只知道批评,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兴趣,因而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要解决这种现状,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现行的教材,为吸引学生眼球,插入了许多小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播放,增强视觉效果和声音效果,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儿童产生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
3.适时评价,鼓励留守儿童爱上倾听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身边的人肯定、尊重与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的课堂评价与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如春夜喜雨,滋润着每一个儿童的心灵,特别是对于一直缺乏父母关爱的农村留守儿童,教师更应该抓住时机,适时的给予其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让他们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认真倾听每一节课。
三、主动学习的习惯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亲长期外出打工,而监护人往往是缺少文化知识的,他们只管孩子有饭吃,不出安全问题就行了,不会对孩子立规矩,更不会督促孩子学习。长期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容易形成散漫的态度,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课堂上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严重影响学习效果。针对这一情现象,教师应在教学上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情境,使留守儿童主动参与学习
每节课在刚上课时,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精神不够集中,思维不活跃。这时,教师可采用故事、游戏、谜语等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以最佳的状态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2.指导方法,提高留守儿童主动参与学习的频率
新时代发展形势下,不会学习的人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文盲人。为此,教师必须要教给农村留守儿童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科学利用时间、指导学生有效阅读与记忆、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等,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频率才会越来越高。
3.任务驱动,增强留守儿童主动参与的意识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散漫的现象,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在每个“任务”完成时,教师及时评价,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四、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会思考的人是一个拥有无穷力量的人。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思考欲望,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并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并慢慢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每节课中学到的新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找出其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问题提出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考依据,让学生的思考有根据、有逻辑。
3.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不从中打断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个人的思维水平。
4.适时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向小组成员请教在思考过程中发现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互相交流的良好习惯。
五、勤于积累的习惯
积跬步可至千里,积小流可成江海。知识是点点滴滴累积起来的,接受新知识,要以旧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为支撑,知识积累得越多,学习起来会越得心应手,效果会越好。储备丰富的语言材料是正确理解语言与灵活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各学科的知识都要积累,而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侧尤为必要。语文学科独特的认知结构规定了在学习中必须十分重视日常的积累,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要求留守儿童养成写笔记的习惯,让留守儿童把读书时发现好的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把自己喜欢的短文或图画剪下来贴在读书笔记上,经常重复翻阅或直接背下来,平时多模仿运用,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语感奠定基础。
六、课后复习的习惯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特别是小学生,遗忘率高,所学的知识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巩固就渐渐遗忘。想做到不遗忘所学的东西,并且达到永远记住,那就要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及时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分类整理、系统加工,帮助大脑分类记忆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复习时间一般是在放学回家完成作业之后进行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督促和监管,而其监护人也不懂得课后复习对学习的重要,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完成作业就已经很好了,因此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没有形成课后复习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对留守儿童提出复习要求并指导复习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把复习时间制订在自己的学习计划上,坚持每天复习,养成自觉复习的习惯。
2.坚持每天下课以后的空余时间闭上眼睛,回忆上课时所学过的内容,发现哪一块知识模糊就赶紧找时间弄明白并且记下来。
3.学会对上课时做的笔记进行整理,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易于忘记的知识要抓住其规律进行强化记忆。
4.根据白天所学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在练习中发现不足,及时解决,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复习过程中,把想法、思路归纳出来,用思维导图或用提纲摘要的方法把所学知识贯穿起来,构成完整的知识网。
七、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能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课外阅读有着广袤丰美的土壤和取之不尽的活水,它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更是鼓帆前进的风,只有让留守儿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他们才能扬帆起航,直达理想的彼岸。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缺乏亲情的滋润,更是难以静下心来进行课外阅读。这个现象教师必须要重视,给他们定好阅读的目标要求,教给其阅读方法,通过开展各类阅读活动激发其阅读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明确阅读要求
孩子的自觉性比较差,喜欢玩,在玩与阅读两者间选其一,很多孩子都会选择玩而不选择阅读,特别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管,更是难以自制。教师的硬性要求显得尤其重要,比如每天规定留守儿童看一篇课外文章或每周推荐留守儿童一本课外书,规定在一周内阅读完,并做好阅读笔记等。在这样的约束下,留守儿童会慢慢爱上了阅读,自觉地从“要我读”过度到“我要读”,在兴趣的带动下养成自觉进行阅读的习惯。
2.教给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教人以渔,受益终身。阅读的目的在于能把文章中的知识吸收并能灵活运用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阅读方法会让学生从书本上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时随意性大,个体性强,教师要根据不同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教给其不同的阅读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①要求留守儿童在阅读时要注意力集中,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②注意摘抄好词、好句,积累丰富的语言,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③通过写读书心得发表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想法与见解,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教师可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开展“诵读比赛”、“古诗鉴赏会”、“小小故事大王”、“我最喜欢的课外书”等活动,以活动促阅读,让留守儿童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给留守儿童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其及时看到自己的阅读成果,品尝到阅读的乐趣。在活动驱动下,其阅读兴趣、阅读热情便会空前高涨。
总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其意义深远。需要教师多给予他们关爱;而监护人不仅仅只尽到监护的责任,还需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当代教育论坛2006
[2]百度文库《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者:徐飞,2013
[3]中国农村教育,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