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艳
黑龙江省富裕县特殊教育学校 161200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帮助智障学生培养法治意识,一方面是为了响应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依法治国方针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智障学生可以在未来的生活当中学会运用法律和遵守法律,从而帮助智障学生能够更加接近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以此来体现特殊教育学校为社会和谐发展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而且法制意识的培养在上学生的教学课堂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来推动智障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法制意识培养的过程当中,帮助智障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实用的生活技巧。本文将从智障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展开重要性分析,结合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实践策略进行具体探究。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生;法治意识;教学培养
一、引言
智障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不仅是特殊教育学校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而且还是帮助智障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提高这种学生社会生存能力,让智障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社会相处当中尊重法律和运用法律。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要重视智障学生法制意识的有效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积极尝试探究有效的活动形式,结合智障学生群体的特殊学习情况和客观学习状态,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课堂授课模式,为学生在实践活动的积极推动之下,获得更加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分析
(一)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教师将法制意识的培养搬入道特殊学生的学习课堂当中,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因为我国当前社会环境的建设十分重视法治教育,在依法治国方针的政策指导之下,更加强调公民的法律知识教育和法制素养,所以,为了帮助智障学生在之后的社会生活当中更好地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就需要为智障学生提供法律意识的培养课程,通过法制意识的培养,课堂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法制意识,借助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科普教学活动,提高智障学生尊重法律和运用法律的能力。[1]所以,特殊教育教师要正确认识的法治意识培养对于帮助学生更好融入社会的重要性,利用好这一积极作用来帮助智障学生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生活,从而让智障学生可以借助法制课堂的学习活动来增加自身的法律知识和提高法治素养。
(二)帮助学生成为合格公民
特殊教育学校为智障学生开设专门的法制意识培养课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因为通过法制意识课堂实践活动的参与,可以为这种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方式,来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从而让智障学生可以在之后的社会生活实践当中,能够更加正确地做到尊重法律和运用法律,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特殊力量。而且,智障学生在学习培养法制意识的课堂当中,还能够帮助学生对我国的法律内容有更加科学的理解,从而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智障学生的社会参与感,让学生借助法制意识的培养课堂实践活动来提高主人翁意识,让智障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当中表现得更加接近普通人。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要在课堂实践活动当中发挥特殊教育课程的优势功能,帮助这种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有效培养,为学生之后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有益的帮助,推动智障学生可以更好地向正常人的生活迈进。
三、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策略探究
(一)结合生活实践案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特殊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践案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因为法律知识与应用和相关场景的发生都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当中,所以,为了实现智障学生对法制意识有一个更加通俗的理解,就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来展开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案例再提推动之下,帮助智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对应法律知识的应用场合,从而借助这种实践案例的形式来借学生的法律知识应用经验。[2]例如,特殊教育教师可以结合有关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知识科普,利用相关的现实案例来向学生解释交通安全的知识,在讲解案例的实践过程当中,达到向学生科普交通法律知识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学生开展情景模拟进行法治意识教学
特殊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情景模拟的方式来进行法制意识的教学,因为在这种学习活动的进行过程当中,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来体验法律知识的运用场景,另一方面,能够在更加具体化的情境当中给予学生法律知识的教学科普,以此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达到更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这些学习情境活动的开展,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法律知识应用经验,通过在课堂当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巧,能够作为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的法律武器,以此来达到强化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特殊教育教师要强化自身法治意识授课水平,采取有效的课程活动设计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当中积累法治知识的应用经验,从而在之后的社会生活当中,有效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生存技能。
参考文献:
[1]冉燕.特殊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必要性[J].长江丛刊,2016,{4}(25):254.
[2]夏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实效性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