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管理信息化数据采集分析

发表时间:2021/9/10   来源:《时代建筑》2021年8期4月下   作者:卜桂香
[导读] 伴随着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完善,数据量增加,数据类型繁杂,间接加大管理部门的数据采集和管理难度。对此,本文以保障性住房的界定和特征为切入点,分析了数据采集的业务特点和原则,介绍了完善数据采集的方法和策略,以供参考。

益阳市赫山区住房保障服务中心  卜桂香   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伴随着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完善,数据量增加,数据类型繁杂,间接加大管理部门的数据采集和管理难度。对此,本文以保障性住房的界定和特征为切入点,分析了数据采集的业务特点和原则,介绍了完善数据采集的方法和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管理信息化;数据采集
        保障性住房是维持社会稳定,帮助中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的可靠保证。近年来,随着申领保障性住房人数的增涨,相关的信息采集和处理难度也随之增加,此过程中,也引发了系列的问题,比如数据安全性、数据监管等。如何在采集保障性住房信息的基础上,确保采集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成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下面,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拙见。
        1、保障性住房的界定和特征
        作为一个国家社保体系的重要组成,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有着很大的区别,是指国家或地区政府参照法规和政策,通过新建、重建、二次收购等方式,为困难家庭、中低收入的家庭提供的住房,在保障对象、居住条件等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以便保障人们的居住权。结合此类住房的定义,为其赋予了以下的特征:
        第一,福利性。和商品房的区别是,保障性住房侧重于服务职能,重在提升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保障性住房的出租价或销售价明显低于市场价格。
        第二,保障对象的特定性。作为社保体系的一部分,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具备特定性,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申请此类住房。
        第三,政策主导性。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分配等方面,群众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职能部门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将保障性住房的社会职能、租价、住房补贴其经济等,纳入了政策法规范围之内。
        2、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的特点和原则
        2.1特点
        第一,采集量大。保障性住房数据的采集涉及很多方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而且规划、建设、分配等期间也会产生数据。基于种种原因,导致保障性住房的数据采集总量大。以赫山区为例,下辖10个乡镇、7个街道,总人口92万。当然,这些只是2015年的数据,要想采集管辖范围内的保障性住房信息,不仅要采集很多的数据,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第二,采集类型多。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对各种类型进行采集,比如困难住户信息、住户证明、无房产权证明、婚姻证明、影像等。
        第三,采集流程复杂。由于保障性住房信息量大,用户类型多等,导致数据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采集的数据需要多方审核,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返回采集单位重新核对。
        2.2原则
        为了保证采集数据的真实性,需要遵循相应的采集原则,具体包括:(1)可靠性。所采集的相关数据,必须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出客观情况。而且,还要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它是保证数据有效、真实的基础。(2)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通过分析数据信息,制定科学的采集计划。然后从不同层面进行收集,确保采集信息全面、完整。(3)准确性。是指在采集数据期间,确保数据和实际相符,不能随意修改数据。(4)及时性。通过各种手段及时获得数据,尽可能的缩短采集时间,确保数据的时效性。(5)系统性。是指在采集数据时,相关流程应具有逻辑性,方便后期的整理。
        3、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的方法和策略
        3.1方法
        3.1.1问卷调查法
        所谓问卷调查法,是指采集信息的工作人员,根据需要调查的内容设计调查问卷,提出相应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填写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此方法通过对定量分析、统计调查的结合,能够深入了解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为保障性住房统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此方法应用期间,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采集数据的范围、内容,调查对象是否有代表性等。
        3.1.2入户调查法
        入户调查是为了全方位的了解保障性住房申请人的真实情况,可以从这几点着手:(1)以新闻宣传、工作宣传、公示等方式,提高群众对入户调查的接受程度。比如,召开座谈会,邀请保障部门的领导宣传入户调查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并全程跟踪调查。(2)入户调查之前,要制定调查方案和内容,以此为依据制定调查表。以家庭为单位,入户调查住房情况、家庭人口等,并如实填写相关数据。最后,对调查表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调查数据,将其录入保障性住房的管理信息系统,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3.1.3政府部门管理系统查询法
        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数据的对接,以及现有的联网机制,实现采集数据的共享。具体包括:(1)公安部门。借助该部门的户籍管理系统,通过申请人的身份证号调查家庭情况是否属实。(2)劳动保障部门。借助该部门的社保系统,同样根据身份证号查询申请人的信息,比如社保缴费情况、家庭成员的工作等。(3)民政部门。借助该部门的婚姻登记系统、低保系统,查询申请人是否为低保户,如果是低保户,属于什么类别?家庭成员是否结婚?家庭成员的组成等。(4)各街道社区乡镇部门。借助该部门查核、审核申报是否属实。
        3.2策略
        3.2.1完善数据采集的外部条件
        第一,加大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为了确保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国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法律体系。相关部门结合保障目标、标准、对象等,制定合理、科学的保障制度,为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第二,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人员作为数据采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工作素质影响着数据的准确性。现阶段,住房保障部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符合需求,素质参差不齐,影响着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基于此,需要采用各种手段,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比如举办讲座、外出学习等,切实提升技术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第三,动态监管数据。对保障性住房的申请对象进行动态监管,可以提高保障体系的公平性。首先,建立自主申报机制。在规定时间内,保障性住房的居住者必须如实上报相关信息,由管理部门核对信息的真实性,若信息证实该住户符合条件,可以继续享有保障房的福利。若信息证实该住户不再符合居住条件,或者调查发现住户谎报信息,就要依法处理,责令其尽快搬出。另一方面,还可和其他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动态监管住户的相关指标,便于有问题后及时处理。
        3.2.2完善数据采集的内部结构
        第一,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相对统一的数据接口,可以分享保障性住房的数据,提高数据采集的有效性,降低管理难度。工作中,可以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和征信体系,全面评价住房申请人。同时,和其他部门建立数据交互网络,共同、动态的监管申请人,从而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
        第二,加强数据安全性建设。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备份,分多个地点存放,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建立数据访问限制,防止其他用户浏览数据,造成数据丢失或泄露。当然,可以实施分级访问,不同级别有不同的访问权限,以便更好的保护数据内容,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安全性。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评估保障性住房申请人的居住权利,开展数据采集工作十分必要。这就要求在具体工作中,除了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外,还要采用有效举措进行处理,比如完善外部条件、完善内部结构等,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性,促使数据采集工作逐步迈向标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刘建朝,张艳丽,王振坡,等.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绩效研究——基于天津市的问卷数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3):66-71.
[2]李勇辉,林森,刘孟鑫.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行为激励与保障性住房供给[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4):85-91.
[3]谢建社,朱小练,陈键城,等.保障性住房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5):79-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