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性教学在学习“对话” 蒋冲

发表时间:2021/9/15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6月   作者: 蒋冲
[导读] 尽管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已经产生、存在和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到底什么是生成性教学,各家的理论并不完全一致。

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  蒋冲

        尽管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已经产生、存在和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到底什么是生成性教学,各家的理论并不完全一致。作为论述的基础,我们首先有必要对什么是生成性教学作一个描述。
        笔者以为生成性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更新,生活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过程,我们当然有预设,但是生活的最终形态不可能是预设的样子,它会成为它自己。如果我们同意让教育回归生活,那么教育当然要有预设,当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教育不总是连续性的事件,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多尔说:“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加复杂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在转化与过程之中。”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所以,生成性教学意味着把教学的意外和偶然当作常态,为意外和偶然留出空间时间,有应对意外和偶然的策略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胜于结果,关注学习的能力胜于学习的具体内容,它顺应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种开放、互动、动态的教学形态。
        基于这种理解,笔者认为生成性教学的核心教学方法是互动与对话。我国教育鼻祖孔子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和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很是互动与对话的具体体现,并在与他们学生的相互问答中生成了为人处世的智慧。“由于受效率机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过深,在灌输式的教学中,原本互动的教学过程成了单向灌输的过程。学生成了一个物化的存在物,也即知识容器。在这种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单向传递,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室成了学生学习的炼狱。教师常常采用控制性的手段,力图使学生所有的表现都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害怕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
        由此可以看出,对话是一种精神,它以尊重个人主体性为前提,以达到个性化的创造性理解为目的,它要求对话者应有民主开放的姿态、深厚宽广的胸怀以及独立多元的价值观。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理念来统领。
        在我们对本区本校的调查中,从问答主体,问题难易,问答方式和和提问对象,问答评价等四个维度看,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不是学生自己生成的,是教师首先提出,学生被动应对的;从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看难易程度不一,但总体而言偏简单和表面;从问答的方式看,一问一答较多,应试性、标答性问答较多,多维度问答不易开展,开放性问答不够;受时间限制,对回答的评价主体还是教师,评价内容偏简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越来越越发现,生成性教学的难点首先是难在老师上,简单的说,生成性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老师具有民主平等精神,构建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学生不敢说,就无法互动对话,也就无法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了。民主科学是五四以来的追求,也应该内化我们教师的内在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敢于让学生说,敢于让更多的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采用更多的方式去说、去表达,不要居高临下,不要自以为是,真理在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们倡导实施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景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同原有的教师讲授形式进行了有机结合。教学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由执教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有机会大胆地表达不同的声音,说出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还能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调控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和价值的引导者。
        其次,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谦虚的品格。要应对学生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就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他们在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在关注什么,可能会想到什么,会问什么,,而教师你希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从而构建起彼此沟通的桥梁,也为指定问题的解决策略奠定了基础。因为科学知识的日益融合和渗透要求教师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只精通本专业,知识面狭窄,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也影响教师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仅凭原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新一代的学生无论在知识面、社会认知水平、个人胆识、交往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方面已经迥异从前。面对他们,“先生”如果继续得过且过、沉醉于“半桶水”而悠然自得,当“先生”的先知捉襟见肘时,必将最终失去神圣教坛的主角地位。为此,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必须有“长流水”、“新鲜水”,所以,我们必须要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渊博的学识,方可游刃有余,教学中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古今渗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退一步说,对于我们课堂上无法立刻回答的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学习和更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生成性教学还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应变和问题归类的能力。课堂只有40分钟,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抓住问题,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思考、回应问题,生成的契机就失去了。对于学生常见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归类,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机智中生成。同时,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一定。因此,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及时地抛弃或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使之不至演变为教学的“垃圾”。为了追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的课堂教学,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败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