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育的课程视角

发表时间:2021/9/15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6月   作者:刘春柳
[导读] 传统节日教育效果不佳,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课程的视域做整体规划,系统建构。

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春柳  405400

摘要:传统节日教育效果不佳,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课程的视域做整体规划,系统建构。提高传统节日教育的有效性,至少要厘清三个问题,即传统节日课程的价值、传统节日课程的实施、传统节日课程的评价。
关键词:传统节日、教育、课程
        在中小学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看来,传统节日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学校搞了不少传统节日活动,但是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课程的视域做整体规划和系统建构。学校的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不仅是静止的文本,更是教师与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不断生成的经验,课程实施必须着眼于学生个体认识的独特性与经验的自我建构。提高传统节日教育的有效性,至少要厘清三个问题,即传统节日课程的价值、传统节日课程的实施、传统节日课程的评价。
        一、传统节日课程的价值
        (一)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沉的民族情结
        从课程价值看,传统节日饱含丰富的课程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沉的民族情结。传统节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纽带,如,除夕是全球华人彰显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喜庆团圆的日子。春节和家人团聚的同时求吉祈福,希望来年更顺利更美满。清明节祭奠先人,扫墓,体现礼敬祖先、敬畏生命的理念。在端午节喝雄黄酒,悬艾草、菖蒲,象征驱邪纳吉。中秋节人们欢聚一堂,吃月饼,赏圆月,是对亲情的珍惜、对父母长辈的恭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无论哪种节日,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情结的外在体现。
        (二)涵育多元的学生基本素养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是历史上各个民族节日风俗交流融合的结果,包含众多人文与自然科学内容,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
        1.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自信心
        利用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开展传统节日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懂得爱老、尊老和敬老,让学生感受温暖、心向阳光,在学生心中播撒下自信的种子。
        2.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成就感
        通过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的体验式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培养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团结合作精神,收获成功与快乐。这样的活动一定程度上会在学生的记忆中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3.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兴趣爱好
        学校组织传统文化特色活动,能促进家校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兴趣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二、传统节日课程的实施要点
        (一)把握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
        近年来,各方人士大声呼吁重视传统节日,但民众的反应并不热烈,传统节日除了吃,就是商家促销日。在丰富的节日饮食和火热的节日庆典背后,是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流失。
        看似平常的节日,其实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清明节的习俗就不止扫墓一项,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叫踏青节。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描写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热闹场面。奉先追远,继往开来,在清明和煦的春光里,有亲情仁孝,也有美好憧憬。传统美德通过节日发扬光大,节日蕴含着价值判断。
        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传承性与变异性的特点。时移势迁,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得以延续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一成不变、抱残守缺,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掘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价值。
        (二)适合学生实际
        传统节日课程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相联系,让节日文化走进学生生活。如,古诗词是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每逢重要节日,文人墨客谱写了许多名篇。学习传统节日诗文应避免死记硬背,串讲灌输,空洞说教,这样容易引起学生抵触,可以开展赛诗会、吟诵会、知识比赛等活动。
        (三)拓宽传统节日教育途径
传统节日得以传承,离不开具体的形式载体,否则节日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传统节日吸引力下降,与形式单一有关。实际上传统节日不但有神话、传说,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仪式、活动,只是我们逐渐淡忘或缺乏足够的了解。如,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的神话,也有赏月、观潮、猜谜、吃月饼等活动。
        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毛病,增强传统节日课程的吸引力。可以组织关于“传统节日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的辩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通过观察“身边还有哪些不文明的过节习惯”,然后讨论“要改变不文明的过节习惯,你该怎样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配合。整合学校课程和校外课程,形成以学校课程为主的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教育合力。
        三、传统节日课程评价
        要提高传统节日课程的有效性,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泰勒说过,“评价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判断课程与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即判断这些行为实际上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变化”。通过考察学生行为的改变,的确是评估教育效果的有效办法,因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追求学生行为习惯达到期望的改变。
        如果我们只是把传统节日当历史来讲,偏重知识灌输,让学生记忆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导致“知”与“行”脱节。如果只重“知”,忽视“行”,就难得有好的教育效果。王阳明讲过:“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他强调要“知行合一”。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评价要重在考核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不要以传统节日知识的积累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要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采取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知行体会的形式,加强学生之间学习的交流,以此评价学生学习的收获。
        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道德意义,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课程,使他们从小就浸染在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树立他们的传统节日意识,增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是一项既有必要也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艾伦·C·奥恩斯坦(Allan C.Ornstein). 《课程论:基础、原理和问题(第5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1. ISBN: 97873001159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