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间接经验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发表时间:2021/9/15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6月   作者:邓玮明
[导读] 面对直接经验的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活用多种形式的已经社会化和理智化的间接经验来弥补

肇庆市高要区南岸马安中心小学 邓玮明  广东肇庆  526000

【内容摘要】面对直接经验的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活用多种形式的已经社会化和理智化的间接经验来弥补,学生在各种学习途径中把他人的“智慧”即间接经验与自身的认知结构、技能和能力、情感和意志等相结合,通过调整、改造、移化、丰富使间接经验主体化,最后能够通过自身理性的决策将困难逐一解决。
【关键词】心理预期 间接经验 抗挫折
        小学生常见挫折成因有四个:一为自我评价不准确,二为学业竞争失利、三为遭受意外刺激、四为同伴交往不顺,在个人缺乏有效求助对策、家庭与学校未及时发现并干预的情况下,学生不堪失望、愤怒、抑郁等负面情绪,走向极端——选择自杀,令人深感痛惜与遗憾。尽管现代教育正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可除却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其他学科能为学生提供的抗挫折教育少之又少,加之许多学生对于“挫折”二字从来没有概念,忧患意识不到位,毫无心理预期建设,导致经历挫折之后难以自我调节,有直接经验过后便走入死胡同。可见,抗挫折教育不应仅是“亡羊补牢”,更应是风雨来临前的警报,让学生有充分准备以不至于惊慌无措。面对直接经验的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活用多种形式的已经社会化和理智化的间接经验来弥补。
        一、适时地推一把:学生乐意接受抗挫折教育
        有部分家长、教师片面地认为:抗挫折能力是一次次经历挫折后形成的,平时就应该接受生活的洗礼,甚至主动找苦吃,这样才能早早当家,不能吃苦的人是迟早要被社会所淘汰的。这一观点虽然强调挫折对塑造坚韧顽强的人格之积极影响,但是未必能兼容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过度直接的棍棒教育有时候更多的是对学生健康人格的摧残,我们不能认为学生时时都是无忧无虑的,我们需要正视学生的诉求,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抗挫折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能不能帮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高高在上作出批评、去嘲笑一个已经很失落的学生。
        作为知识补充与教学尝试,本人收集大量的涵盖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挫折故事,将其整理成分期的拓展读物印发给学生,并于主要课程结束后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故事所表达的道理与人物处理事情方式的可取之处,近期,为确认学生反响、初步了解本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需求,本人于正在任教的四年级学生中展开过一次网上问卷调查,本校四年级学生共252人,参加调查的学生人数为183人,此调查问卷共设九问,与抗挫折学习需求相关的回答情况如下:
        问题1: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拓展读物对你的日常生活有帮助吗?(单选)
        回答“帮助很大”者共计100名,占回答总人数54.64%;
        回答“帮助较大”者共计57名,占回答总人数31.14%。
        问题2:你愿意阅读更多关于抗挫折的相关内容吗?(单选)
        回答“愿意”者共计181名,占回答总人数98.90%。
        问题3:下次拓展读物你希望看到哪方面的内容?(多选)
        回答“抗挫折”者共计64名,占回答总人数34.97%。



        问题4:当生活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你倾向于向谁求助?(多选)
        此题目为多选题,单纯选择“只要能自己消化就不求助”者仅2名,占回答总人数1%,剩余99%的回答者都在“家长”、“同学”、“老师”、“上网查询”、“阅读相关资料”这些选项中作出一个或以上的选择。
        综上可见,只要我们告诉学生——我们不一定仅用个人的力量与经验去面对重大挫折、独自消化负面情绪,将寻求帮助理所应当且不可耻、人多力量大的价值观传递给他们,绝大多数学生就能够积极地通过指引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抗挫折措施进行自我服务与教育,在各种学习途径中把他人的“智慧”即间接经验与自身的认知结构、技能和能力、情感和意志等相结合,通过调整、改造、移化、丰富使间接经验主体化。对于倍感迷惘与无助的学生,只要我们适时地去关心、去推一把,就可以做到如德国哲学家思贝尔斯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二、有效的抗挫折:印象深刻者才能提醒学生
        (一)形成长时记忆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帮助
        我们在促进学生形成抗挫折方面的心理预期时,一定不要忘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为成功的抗挫折不仅意味着学生有足够的心理预期,还意味着学生在面对挫折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理性的决策将困难逐一解决,最后形成新的理性知识与思维。调用间接经验的前提是学生要对此有长时记忆,粗略、浅显的教学内容不足以为学生带来深刻印象,也就不会令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时有足够的即兴能力进行自我保护,所以我们用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不仅要注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还要善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导演的角色去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力,鼓励学生对日常经历中的不明之处主动提问、探究科学可行的抗挫折方法、讨论不同场合的应变措施、权衡不同选择的利弊,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启发,最后还可以建议学生用学习心得的形式来巩固记忆,方便日后实践。
        (二)尽可能选取就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
        郭振华教授曾于《记忆存量决定风险判断偏差:综合直接经历与间接经验》一文中指出:“间接经验对个体风险判断的影响会随着情感距离的增大而衰减。”这意味着学生对于电视新闻、手机推送等看到的其他地区所发生的励志人物故事之效果,远不如亲见亲闻身边人的抗挫折经历。因此,要想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形成自己的见解,还需我们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利用自身经验与资源优势,把教师或学生身边人的抗挫折经历讲成一个个具有优秀教导意义的故事,使学生穿越时间、转换视角,乃至感同身受,达到模拟体验的效果,多番感染之下,我们的抗挫折教育定能收获良效。
        总而言之,面对挫折时每个学生都不应该总是单打独斗,每个教师或者陌生人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战友,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取得思想上的武器及护具,为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白玉萍.中小学生自杀原因分析与教育建议[J].江苏教育,2020,(32):41-47.
[2]武靖.杜威经验发展理论辨正及模型建构[J].上海教育科研,2021,(3):17-21.
[3]李成.论产品包装设计创意中的间接经验[J].包装工程,2008,(3):200-202.
[4]郭振华.记忆存量决定风险判断偏差:综合直接经历与间接经验[J].上海保险,2019,(12):25-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