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学习中品味生活——以用好二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为例谈教学心得

发表时间:2021/9/15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6月   作者:陈金凤
[导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主编温儒敏教授讲授《如何用好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大关注点》时,强调了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编四个标准,其中一项是“适宜教学”。

安徽省无为市实验小学  陈金凤  238300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主编温儒敏教授讲授《如何用好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大关注点》时,强调了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编四个标准,其中一项是“适宜教学”。该版小语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先曾说“这套教材好教,但教好不容易,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把握编写意图,恰当使用教学资源,落实课程标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我实际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的生活味,情趣味;发现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字词句段的积累运用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教材确实好用,贴近学生生活,真的可以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亦可在学习中品味生活。识字写字教学、词、句、段的训练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现以教学中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谈谈我使用统编教材的心得。
        一、识字教学——从课本中来,到生活中去
        案例一:《中国美食》
        据儿童教育心理学介绍,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两个方面最易产生兴趣,一是“吃”,二是“玩”。《中国美食》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篇关于介绍“吃”的识字、学词内容。教材要求会认16个字,会写9个字;了解一些食物的制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镜像:多人两眼发光、咂吧嘴唇、咽喉滚动……他们在强烈的食欲渲染中,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了很多道菜的名字,老师写在黑板上,学生们自然在极其感兴趣、又有生活基础的前提下,认识了很多道美食名称的汉字。如出示教材中“凉拌菠菜”图文时,“菠”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对于二年级的的学生来说,在已有的识字经验中,采用“加一加(‘〹’+‘波’)”认识这个形声字没有一点难度。请同学们看图,提问:这道菜你吃过吗?看看它的食材有哪些?学生纷纷说“吃过,吃过。”“食材有菠菜和花生米。”还有的学生说:“过春节的时候,我家早上下面条,凉拌菜。菠菜、香菜烫好了,还放一些盐、醋和麻油,真好吃。”直接把这道凉拌菜的制作过程和吃的搭配都说出来了,有生活经验呀。
        接着,我提了一个稍稍拓展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凉拌菜?”
        春节饕餮盛宴刚过,同学们说起吃的,个个头头是道:“凉拌黄瓜”“凉拌藕片”“凉拌荸荠”“凉拌莴笋”……当同学们说到带有生字而又在当地常吃的菜名时,我就把它写在黑板上,如同课文一样,给生字加上拼音,如“凉拌藕(ǒu)片”“凉拌荸荠(bì  qí)”“凉拌莴笋(wō  sǔn)”……就这样,以教材中的一道菜名牵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串菜名,在认识书中一个“菠菜”的“菠”后,认识了一串蔬菜名称的汉字。
        学习教材中第二道菜名“香煎豆腐”的时候,同学们认识了生字“煎”和“腐”,问:“你还知道哪些食品也是煎制出来的?”同学们迅速回答:“煎饼”“煎荷包蛋”“煎牛排”……是啊,煎饼、荷包蛋、牛排,对于城区的孩子来说,谁还没吃过呢?每当说起这些大家熟悉的、好吃的,不愁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大家争着、抢着说,因为有说不完的美食呀。
        如此这般,文中“烧”“烤”“煮”“爆”“炖”各种烹制方法及菜名,学一个,带出一串同类词来,识字量可想而知。在味蕾的作用下,这样的课堂,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状态,在畅谈、回味、交流美食中,识字变得有滋有味,学习“欲望”变得如此强烈,一切因为教材里有生活,学习才会有滋味!
        这一课的图文全篇荡漾着美食的色、香、味,穿插了学生许多生活中的美食体验,课堂和生活联系如此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致空前。教学把握时机,决不能仅限于教材识字、写字、学词以及平行延展。我在学习第一课时后,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布置一道生活作业:今天中午回家,走进厨房,认识油盐酱醋等调味品及包装名称汉字,观察家长做一道菜的完整过程,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连贯地说说你的观察所得和品尝菜品的印象。听听家长们反馈,他们可以给你补充。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如果没有这一课的学习,没有这一项学习任务的延展,学生对每日司空见惯的厨房可能不太留留心,更不会有意识地留心其中的学习资源,对家长每天做出的一道道美味,也许只是吃,不一定关注制作它的劳动过程。当他们带着对美食的崇尚完成学习目标时,学习从课本走向生活,走向了家庭,走进了厨房;学习变得身临其境,调动了多种感官,看点火、翻炒的动作,听油锅里的声音,闻着热气散发的香味,直观见证菜品颜色的变化,享受起锅时完工的喜悦,品尝菜肴的美味,还有和家人的交流……课堂上的再次反馈,真是丰富了体验,延展了识字,锻炼了口语,增进了亲子感情,甚至对尊重劳动和珍惜饭菜都有了更好的自我教育。
        这样的教学跑偏了吗?有家长和同行诧异,也有同行和家长赞许。我说,这就是统编版新教材带给我们的冲击,改变课堂教学的单一,改变教师唯书本教学的局限,从书本学习起步,和家长一起带领孩子走进更加广阔的生活天地。我们要时常思考孩子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运用多种资源,创设有趣的语文学习情景,使他们在综合性的语文课程学习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协调发展,服务于将来更有滋味的生活,更自如地工作,更积极地贡献于社会。



        新教材,我们要自习研读,读懂内容,读懂目标,读懂编者意图;精心设计,课内和课外知识、家校社会多方资源如何融会贯通,巧妙运用;课后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得失的思考和改进的实践与尝试。“统编版教材好教,教好不容易”。让我们在教材的指引下,领着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品味生活。
        二、拓展练说——声、色、味齐出彩,词、句、段同训练
        案例二:《葡萄沟》
        去年10月31日上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我领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二年级上册第11课《葡萄沟》。这是一篇经典课文,三十多年前,我们的老师就教过我们学过这篇课文。现在我怎么教学生呢?不想仅仅局限于教参,不想一遍一遍地复制。我希望能上出点儿新意,通过学课文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将语文学习变得生活化,或者说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和意义。备课时挖掘了几处语言训练点,希望在课堂上一一实现语用目标。
        第一处,学词、说句。
        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样写道:“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学习这一段分两步训练:
        1.走近色彩。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颜色?可以说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表示颜色的词语;结合同学们的穿着打扮,恰当用上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2.走进生活。你们有人去过农庄采摘葡萄吗?想象:假如你去的地方就是吐鲁番的葡萄沟,来到梯田上的葡萄园,走在茂密的枝叶下,就像走在葡萄藤叶搭起的一个个绿色的凉棚里。抬头就看见一大串一大串葡萄挂在绿叶底下。伸手就能摘下一颗来吃,你会说些什么?同学们联系自己采摘葡萄、吃葡萄的经验,都能说几句。立足文本,拓展顺畅。
        第二处,学构段,练说话。
        课文第三自然段这样写道:“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周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请同学们读第一句话,说说第一句话后半句讲的是什么内容?和后面的葡萄干的制作有没有关系?同学们明白了第一句话的后半句是引起下文,后面的内容重点就是简介葡萄干的制作。品读了这一段后,也算完成了教材既定的目标。这一段教学结束了吗?我的课堂没有!为了巩固同学们对构段的认识和语言发散训练,提出假设:假如这一段的第一句话把前后的顺序调换一下,即为“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有的运到城市去(卖)”,后面的内容该如何去写?请同学们思考,再口述。
        思维敏捷的孩子举起了手,一生说:“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有的运到城市去卖。一箱箱、一筐筐、一篮篮的葡萄装上大车、小车,运进了城市。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葡萄的。”
        “能够扣住‘运到城里去卖’展开想象说话,语句通顺。如果谁能加上前面刚刚学过的表示颜色的词语就好了。如果谁还能把葡萄的好吃吆喝出来就更好了。” 我提示道。
        同学们沉默了片刻,印象中的“蘑菇头”举手了,激动地说:“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有的运到城市去卖。青的、紫的、深褐色的葡萄装满一箱箱、一筐筐、一篮篮,一辆辆大车、小车‘呜呜’地来了,把它们运到了城市。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葡萄的,吆喝声一声接一声:‘卖葡萄嘞,卖葡萄嘞——又大又甜的葡萄嘞……’”他的吆喝声刚刚响起,同学们觉得太有趣了,纷纷跟着吆喝起来:“卖葡萄嘞,卖葡萄嘞——好甜好甜的葡萄耶!”“好吃不贵耶!”“瞧一瞧,看一看嘞,快来快来买耶——”
        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理解、运用课本语言;以课文为例,学习中心句及中心句引起的下文;联系语文与生活,使语文学习变得有意思、有意义。
        我教了26年小学语文,使用过多种版本的教材。使用每一版新教材,我都饱含热切的期望,一次次地研读教材,一次次地用教材教语文,一次次地记录使用心得,既教育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又实现了自身的教学相长。回想起来,不论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还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大语文观 ”,都在统编版教材中得到了落实。作为使用这套教材的教师,我们的使命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恰当使用教材资源,整合学科资源、教师资源、学生生活体验、生活环境等多种有效资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中品味生活,落实课程标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还在继续。我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且读,且用,且思,且爱!我与学生,一边教,一边学,一边成长。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二年级. 温儒敏.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二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北京. 2017
作者简介:陈金凤,安徽省无为市实验小学高级教师,芜湖市学科带头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主持了两项芜湖市级和一项安徽省级课题,均已结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