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1/9/15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6月   作者:李鹏
[导读] 加强和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和落实劳动教育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新的课题与挑战。

江苏省南京市第八中学  李鹏  210028

摘要:加强和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和落实劳动教育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新的课题与挑战。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劳动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与价值,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要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本文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劳动教育以及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建议。
关键词:数学教学;劳动教育;实践创新
        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这是几十年来从无数宝贵实践经验中对劳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新时期的劳动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习劳动,而是要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融合,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勤劳的习惯,进而树立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
        一、数学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价值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教育更加注重人本主义教育观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人。数学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形成高尚的劳动价值观,并能用辩证的观点思考世界,且意识到劳动是自我价值体现的需要,通过劳动学生可以从心理层面上获得存在感和胜任感,这种具有积极情感的价值归属感也是培养创新精神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知
        哈贝马斯将世界这个大集合分为三大部分:人与自然事物的“客观世界”;人与社会的“社会世界”;人与自己的“主观世界”,它们一一对应着另外的集合的三个“函数值”:关于自然事物及其对人的意义;关于社会中存在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艺术表现;自我人格的构建的发展既依赖教育和社会,也包含着“自我”发展。在人与自然事物的“客观世界”中,数学是人类与自然界最亲密的桥梁,许多自然界的事物都刻上了数学的印痕,学生通过社会劳动实践,能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理解“客观世界”的密码,学会与“客观世界”对话,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头脑思考世界,进而使学生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世界、认识世界,这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劳动教育中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其中高度概括了数学六大核心素养,并敦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处理的能力。


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利用日常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经验和常识,根据实际情形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经过反复完善,把方案最优化在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并对解决问题有成就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借助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提倡“做中学”“学中做”,会对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起到关键作用,成功的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学习效果绝不是用分数来衡量的。对于学生来说要更好地融入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在校期间所参与的教育活动分不开。利用数学建模和项目化学习开展劳动教育,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调研、分析、设计、制作产品等过程,获得了丰厚的课程资源,并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了优化劳动方式的技能,提高了劳动效率。另外,团体合作既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和互助精神,又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数学学科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构建实际问题
        劳动教育的数学特征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劳动教育往往通过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然后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融合创新,使新的数学模型建立,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可以直接体现问题。
        (二)联系生产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起点,也是数学的归宿。远到游牧、农耕文明的兴起,近到大数据时代的空前发展。从天文、航海,到买菜、贴砖,皆体现着数学的应用价值。究其本质,在于数学的应用提升了劳动实践的水平。但“唯应试”的数学教学往往追求“短平快”,实施“掐头去尾烧中段”,使学生误认为数学是脱离生产生活的“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应将数学教学植根于生活,引入建筑、工程、当代统计等领域有关劳动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劳动意识。
        (三)借助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
        准确分析教材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育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要善于发现教材中那些“显性”与“隐性”的劳动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计算,进而得出结论,这些都是“显性”的劳动成果。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告诉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获得的数学知识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到的,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品质和精神,并获得劳动教育的价值观,进而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劳动态度便是“隐性”的劳动成果,它们往往会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原则,因此,劳动教育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备的教育。
        三、结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课程,积极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强化劳动教育理念,并从多个角度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相关劳动技能,这也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曹彬. 高中数学课堂中劳动教育的渗透[J]. 教学与管理, 2020, 000(001):P.49-50.
[2] 付登超.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C]//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七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 2019.
[3] 李艳君.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进程[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19, 000(007):0184-0184.
[4] 韦爱校. 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 中外交流, 2019, 000(007):327.
[5] 陈雁. 数学课堂渗透思想品德的奇妙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013(017):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