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突破切口 突围阅读困境——以曹文轩《草房子》为例谈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施

发表时间:2021/9/15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6月   作者:赵承跃
[导读] 整本书阅读在教学实施中面临困境,如何实现有效的教学与指导,是语文新课程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  赵承跃  830002

[内容摘要]整本书阅读在教学实施中面临困境,如何实现有效的教学与指导,是语文新课程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突围困境的切入口:1.阅读注重整体规划,教读法、定计划、作引导、做展示等多措并举;2.引导注重思维进阶,借名家评论,提升阅读层次;3.分享注重成果导向,优选展示课型,全面展示阅读成果。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有效
        教育部统编语文新教材使用已经三年有余,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特别重视读书。主编温儒敏教授强调新教材就是专治不读书的人,他谆谆告诫广大师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初中课本里编有名著导读,而且强调整本书阅读,也有对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但对有些作品的阅读指导策略和方法并不具体,尤其对一些教材课后荐读作品,如九上的《草房子》等。因为作品优秀,也适合学生阅读,但因缺乏方法,或迫于中考压力,在实际教学上,无论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还是阅读方法的指导,抑或是阅读内容的整合等,教师对这类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仍普遍感到困难。如何处理好这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是需要深入思考、细化研究的;当然,其他整本书的阅读也应如此。笔者认为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突围困境的切入口。
        一、引导注重整体规划
        整本书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阅读。整本书篇幅较长,阅读持续时间长。要想将其做得实在有效,必须做好组织与引导的工作。
        1.教读法,教给会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这是必须先行的奠基工作。教师应该安排适合的时间针对全体学生做些有关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包括具体的速度、效率、结果等的要求,还要进行一定量且必要的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边读边思边批注的习惯,阅读章节后做梗概的习惯,阅读全书后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一本书阅读完成后进行发现和研究、鉴赏和评价、借鉴和利用的习惯,等等。这些与阅读相伴生的行为本身就蕴含着阅读的重要价值,即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思考力、理解力、评价力、想象力、学习力等。
        2.定计划,养成能读书的习惯。
        整本书阅读周期长,如果想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就得做阅读规划。如多长时间读完一本书、每天读多少页、重点精读哪些章节等,既要有整体计划又要有每日进度,可以制作阅读某本书的阅读进度一览表等。当然,这种计划是基于学生的一般阅读能力而定的。比如曹文轩的《草房子》,全书约25万字,共分9个章节,还有两篇跋文。若一周读完,每天需读5万字,大约两个章节。按照课标规定,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每天约需要80-100分钟,差不多是两节课的时间。教师必须根据学校的课时规定作出整体安排,可以利用阅读课、自习课及课余时间完成大半,剩一些当家庭作业完成。当然在保持总体阅读进度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阅读进度。
        3.作引导,整体感知重点着力。
        整本书的阅读不同于我们课堂的教学,尤其是荐读部分,它主要依靠的是师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首先要做好阅读优化指导。如《草房子》虽然有9个章节,写的人物不少,但是从反映青少年的成长角度来看,笔墨较为集中的只有秃鹤、纸月、杜小康和细马几个。桑桑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纸月虽分单独章节来写,大半是为衬托桑桑的品格而设。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这是需要提请学生注意,并进行思考的。小说分两个章节写了白雀,可谓着墨不少,白雀与蒋一轮的恋爱给小说增添了许多的神秘、浪漫、诗意与忧伤,但那是成人的世界,可以泛读而过。名著不厌千回读,笔者觉得教师指导首轮阅读时,要注重整体感知重点着力,即可以把内容进行详略区分,有些章节可运用浏览略读法,留待后续阅读时再详读,以免破坏小说阅读的整体性认知。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小说不要把目光只聚焦在故事情节上,虽然小说吸引人的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打动人的更是人物的善言善行和困境中的自立自强,震撼人的是在生死的大背景下所展现出来的悲壮的人性之美。要懂得文学作品深层的美感更能净化人的心灵,更能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当然,关于重点内容的确定完全可以师生共同确定,并允许甚至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选择。
        4.做展示,交流碰撞启发引爆。
        学生阅读整本书需要较长时间,如果教师一直放任自流,一些学生也会因为没有教师的监督产生半途而废的念头,而且学生的阅读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为了使阅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更见成效,教师必须进行驿站加油或中途补给,即阅读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他们可以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吸收新观点,引发新阅读,激活深思索。如读完“秃鹤”“细马”“杜小康”等,就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叙述情节,并对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做评价;也可以利用阅读课、读报课让学生进行分组交流阶段阅读心得,同学间相互质疑、启发等。在这些环节中,虽然主要是学生的展示,但教师的指导依然不能缺位。


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宽容学生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努力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从而达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契机,拓展学生视野,升华学生思想,朝向学生思维进阶的目的。
        二、引导注重思维进阶
        读书要想读的深刻,只读一遍原著是不够的,书是要常读常新的,每遍感受皆会不同。然而学生时间有限,彼此之间的交流分享,虽可以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部分弥补不能反复重读之遗憾,但相近水准的交流对阅读理解提升有限。要想对作品有更深广的理解,由浅阅读上升为深阅读层次,就教于方家是条捷径。
        向方家求教最简捷的方式就是读其书评。方家书评以对作品深入的思考给人启发,引导大众读者。我们看书评无非是为自己的阅读寻找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并由此受到启发,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可借助书评助推阅读和思维的生发。
        比如读曹文轩的《草房子》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选读一些大家名人包括作者自己对《草房子》的相关评论,并由此设计有深度探究价值的问题,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引向深入。如樊发缘说过:“读草房子真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是一种真善美的享受。”这当然可以作为教师的导读文字,更可以作为学生开放探究的题目,如: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评价?请说明理由。再如曹文轩在《没有必要蹲下来跟儿童说话》中说自己:“在书写的日子里,百般焦虑的是语言、故事、结构、风景、意象甚至是题目和人名之类的问题。”作家最为纠结、最为用心的地方也是读者应该用心关注的地方。所以可以请学生探讨小说人物命名为“秃鹤”“纸月”“桑桑”“细马”有何深意,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研究性小论文,如《“秃鹤”与丑小鸭》等。曹文轩本人曾在《青铜葵花》的扉页上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福克纳也说:“一个作家最好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既然苦难存在于每一个时代,带有普遍性,那么如何对待苦难就是值得所有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无疑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相关的评论文字,借此感悟“艰难困苦,玉汝以成”的道理,帮助学生认识童年苦难的的价值和深远意义。学生在阅读中开始思考与感悟人生,这何尝不是我们读书的终极目的呢!
        三、分享注重成果导向
        课堂展示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阅读过程中阶段性的小展示,而是要调动整个阅读群体,较为全面地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受课堂时间所限,课堂上展示的也还只能是学生的部分学习成果。那么,如何展示更多的精彩,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分享自己读书的独特感受,选择课型就尤其重要。
        整本书阅读常规课型虽多,但教师较多采用的是汇报总结课型。如《草房子》整本书阅读展示即采用此课型。笔者曾指导两个班级对《草房子》进行同课异构,借以探讨整本书阅读活动展示的优化方案。其中一个班级分成六个学习小组,每组设小主持人,主持小组活动,其他组员分工明确,各小组按照最喜欢的环境描写、最动人的故事情节、最深刻的人生感悟等板块,用“我最喜欢的是……理由是……我给大家诵读的精彩片段是……”的发言模式分享,学生始终围绕着问题中心分享,内容很少重合,主题基本不跑偏。另一个班则采用课本剧形式,分组编演精彩的片段。整个活动主持、演出、评判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很少干涉。比较两节课,可以发现前一节有分组、有分工、有主题、有规范,课堂比较高效,但失之拘谨。另一节课有任务而教师不具体分工,有编演而教师较少介入学生较为自由,有评判而学生自主组织,课堂以学生为本,课堂活跃,但失之散漫。两堂课各有优缺点,但都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后反思,如果当时教师能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课堂讨论,甚至参与角色扮演,更能体现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的共读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定位,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些课堂遗憾。可见,整本书阅读的课堂与活动的有效方式尚需我们继续在实践中探索优化、提质增效。
        除了课堂展示,为了让学生的成果的固化及展示更具广泛性和持久性,教师还可以开辟更多途径,如进行班级阅读手抄报展览,利用钉钉等网络平台分享阅读成果等。总之,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会对学生的阅读产生良性、可持续性的激励作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田慧生说:“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是学科能力素养导向,关注的是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养成。”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这是要长期坚持做的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既要重视经典名著的价值,更要凸显整本书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将其落实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需要自勉的是,读书是师生共同的事。凡是要求学生读的,老师必须要读原文。只有老师真正读了,指导才能深入,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品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